浅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摘 要】教师是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和教学活动组织三个方面, 结合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就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讨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师 能力
技工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他们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所以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一体化,即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导的转变;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实训车间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满足就业的需要,缩短上岗适应期。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能力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结合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谈谈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从而打破了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融于一体。如我们给出一个产品(零件),为了知道它的大小,就必须进行测绘,测绘中存在误差,完成这个目标就自然把公差和测量知识带入教学当中;为了把我们测绘好的零件让所有的专业人员都能读懂,就必须把它转化成工程技术语言—图纸,并标注尺寸和公差,进而又把制图和公差的相关知识引入教学项目;为了以后进行数控加工,我们还需要把图纸用CAD 绘制到计算机中,把有关零件的图形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和数控机床当中。因此,我们又把CAD 绘图的相关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中去。这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性较强,教与学的过程都比较活跃。我们带着问题和目标,一步一步地引导,一步一步地深入,随着教学项目的进一步复杂,形成了由易到难的知识的链接,我们所教的知识和所培养的能力也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项目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教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这样,学生每完成一个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学习,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既感到新鲜,又易于接受。
由此看来在一体化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讲解,而且还要能熟练操作本专业的设备,同时也能对教材进行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
二、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能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而且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既要能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能管理实训所需设备、工具、材料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
(一)理论授课能力
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技能操作的效果,上好理论课是每一位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除了对本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讲解外,还要能对教材进行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多是通过简单的形体例子来进行分析,复杂的形体则通过CAD建模,通过一些实体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中练习三视图,通过二维视图让学生建立三维的实体。这是一个先易后难的教学过程,采用形体分析法与线面分析法来对实体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与参照实体的模型进行具体的讲解。通过叠加法、切割法以及讲解与练习的结合,运用在三维实体中,很好地实现二维视图。在课堂中,教师多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不再觉得制图课有难度,反而感到课程的生动与趣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技能指导能力
操作技能指导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的设备不仅会操作,还应能指导学生练习,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熟练的操作者。如机械制图课程中讲解零部件测绘中,不同零件的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轴套类零件应注重讲解画法几何和尺寸标注规范,以及断面图、几何公差的标注方法;轮毂轮盘类零件可用来讲解剖视图的基本画法和要求,并辅以尺寸链的知识以及定位定型尺寸的标注;箱体类零件一般较为复杂,普通的三视图无法表达清楚,这要求老师讲解表达方式的优化选择,以及如何选择合理的尺寸基准及整体尺寸、装配尺寸、相对位置尺寸的标注方法。对于零件的测绘包括测量与手工绘图两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在讲授时,教师需现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详细阐述测量基准选择。另外,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从解决问题中学习到知识。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例如,教师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讲完零件图的表达方案选择后,课后给一个箱体类零件立体图,让学生选择如何用图样表达,让学生先下去思考,再上课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几个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交情况可以通过CAD软件的零件建模,然后运用剖切功能将零件剖开,对其中的孔、槽等结构进行分析总结,讲解每个方案的优劣,而且告诉学生一个好的表达方案还要根据零件的具体工作情况来定,这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最后让学生们自己判断和讨论,选择最佳的方案。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还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更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结论
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学习的内容及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在理论上找到答案是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晓琪.《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J].教学研究,2011(10).
[2] 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技术教育》,2001,6(2):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