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技工院校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工院校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期: 2014/5/11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实践、创新能力,传统教育已不适应新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手段上都应有相应的转变。树立起重实践、有创新的学习观念,营造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学习,并在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关键字】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形象思维;直观教学;经验世界
  
   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重要意义。”他还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转变“应试教育”为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下面我就技工院校学生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只要在激发潜能、具有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下就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脑结构可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执行着抽象思维的功能。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基本上都左脑化了。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着重言语思维、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右脑的潜能没有很好的开发出来。因此,教师应多采用直观教学、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话:“实践出真知”。传统教育中,教师只需“一支粉笔,一张讲台”,注重的是书本上的定理、定律。但是这些定理、定律作为应用科学的基石,都是前人从无数次的实践中,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最后去伪存真提炼出来的。我们教育中如果只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是本末倒置,源木求鱼吗?这与坐在岸上背诵游泳术有何区别?据近两年的人才资讯报道,专业实践人才紧缺,企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大大超过对学历、文凭的需求。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一年比一年多,但是许多企业主却在叫苦找不到需求的人才,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不也说明培养的人才缺少了什么。
   恩格斯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动手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职业的劳动制约着能力的发展方向,炼钢工人辨别火焰的能力比一般人高,弦乐师能辨别微小的音高差别,有经验的油漆工辨别漆色达四、五百种之多。我国历来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都有数一数二的佳绩,而四次产业革命之风都是从西方刮起。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在影响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学生与发达国家同龄学生相比,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要优于他们,但在动手实践能力差许多。无论从人内部生理方面还是社会大环境下纵观这些,急切需要从教者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树立实践、创新学习观念
   我们过去的教育大多表现为:让学生了解已有的知识,从课本(教材)、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东西,记住条理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了解或记忆。其实,学习不单是被动的学习,是了解或记忆一些信息,真正的学习还应当了解为主动的学习,它教会学生自己去实践了解并探索答案,而不只是机械地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它教会学生自己去实践了解现实的世界,想象一个未来的世界,而不只是记忆一个过去的世界。这样的学习是实践与创新性的学习,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学习。所以主动的学习与实践、创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现代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的观念,使被动的学习,停留在纸上的学习变成主动实践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这是一次“学习的革命”针对传统教育中被动学习模式的局限,我们在培养实践、创新学习能力时特别要树立几种意识:问题意识和风险意识。
   1.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标准答案上,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扭转上述格局,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让学生勇于向权威质疑,勤于动手做一做,善于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接受一个知识是比较容易的,相反地,让学生怀疑一个知识就要困难一些,而在怀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并提出问题,则更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光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勤于动手加之一定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2.风险意识
   创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寻求新知、探索未知的过程,探索过程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有不确定性就会有风险,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两种风险,一是犯错误或遇到挫折,一是失败。相应地,树立学习的风险意识就是要树立这样两个观念,第一是不怕犯错误的观念,第二是不怕失败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不太注重挫折教育和风险教育。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比较脆弱、难以接受出错或失败的结局。
   树立风险意识意味着创新学习者比较重视科学实验,重视尝试。科学试验有风险,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创新的学习意味着,我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要善于对失败或错误进行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获得新的认识,善于从失败或错误中学习。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教育,可以把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意识、一种主动的学习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当起反应的环境。”营造这样的环境,我们应注意几个特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民主性。
   1.主体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划一呆板的教育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就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教学中多联系实际,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的实际。
   2.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时代性和新颖性,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引导他们实践、探索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3.民主性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
   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当是以教师主导的,学生主体的,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等,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先观察材料或实践,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再去证明或验证。例如,单摆周期T= 的数字,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想周期T和摆长L、重力加速度的关系,然后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分析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例如,我在讲到材料力学中联结件挤压强度计算时,提到对铆钉、销钉、螺栓的实际挤压面积进行投影处理,实用计算法认为总的挤压力在投影平面上是均匀分布的,课堂上有同学提出质疑:“我不相信是这样,我认为危险应力要比求出的平均应力大得多。”我当场表扬了他,并把他那场课堂表现打了满分,然后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离不开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材料,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举例:拉压杆胡克定律通过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四根橡皮筋做启示,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量间的关系。教学中注意体验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究。又例如,讲提高梁强度的措施,我让学生动手折纸,未折过的纸支撑不起一支笔,而同样的纸折成波纹状,却能支持住一个文具盒。从中学生很容易体会,选择合理截面可以提高梁的强度。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合作的学习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任务分工式”“切块拼接式”“作业互助式”“学生小组成绩分工”等等。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命题研究。例如:学完材料力学后,提出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方法,一定从杆件变形的不同入手吗?
   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只有在教育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技工院校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最新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全3卷)》,中国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