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动从“经历”走向“经验”
【内容摘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经历”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缺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学中,让数学活动从“经历”走向“经验”应重视四个方面:一、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把握活动设计的立意。三、反思活动的过程。四、注重经验的运用
【关键词】数学活动 经历 经验
【正文】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四基”之一。反思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大多教师只是模仿了经历活动的“形”,而未真正领略其“神”。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是我们落实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核心,也是课堂实施的重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从活动的“经历”走向“经验”呢?
一、重视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有了“活动”,“经验”才能成为有源之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学生只是扮演“操作工”的角色。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通常很多老师都是暗示学生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于是学生忙着操作。这种活动其实是强加给学生的,在没有任何铺垫和暗示下,学生还会轻松想到转化的策略吗?倒不如直接暴露学生的错误,比如给出邻边为7cm和5cm,高为3cm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计算后交流,7×5=35, 7×3=21哪种答案对呢?于是产生验证的必要性,教师及时启发:以前除了用“计算”来求图形的面积,还有什么方法呢?自然有学生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将抽象的面积认识变为直观地数方格的过程。有的学生会按部就班地数,不满1格的按半格算;有的学生数的过程中会发现,将左边不满1格的全部移到右边来,变成长方形,这样数更方便,自然想到转化的方法,这不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吗?
好教师的教学应该不留痕迹,要让孩子觉得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的。只有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二、重视把握活动设计的立意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教学中千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搞清楚活动设计的立意,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经验从何谈起?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这节课棱的认识及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来突破难点。1.“拼一拼”:提供长度、颜色均不同的4组小棒,让学生选择拼成长方体。凭着对生活中长方体的直观经验和对长方形的知识经验,虽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通过合作,学生还是能成功的。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棱有3组,并且互相平行。2.“想一想”:让学生由长、宽、高3条棱想象长方体的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由棱到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知道相对的面是一样的。如果活动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经验等没有得到提升,那么这样的活动宁可不要。
三、重视活动过程的反思
“做”的过程指向“活动”,而“反思”的过程才真正指向“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碰到了哪些困难,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回味思路,自我领悟,从而提升、丰富活动经验。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以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时也少不了研究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个人经验的分享最终形成群体的经验。
四、重视经验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应用的价值所在。朱德全教授说:“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发展、应用经验。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把4块同样的肥皂一起包装,你能想出几种包装的方法?猜测并验证哪种方法更加节省包装纸?诱导学生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增强应用意识。再如: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算24点”、在学习奇数、偶数、质数与合数之后了解“哥德巴赫猜想”、在“因数与倍数”中介绍“完全数”,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对活动经验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的“根”才会长得更深。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王林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