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了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帮助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志码:A
Situ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Xiaoliang Xu1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Abstract: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is crucial to ou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aily lives.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level, this article will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help the enterprises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s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improve their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level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correctly guide thei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s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通信设备行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通信设备产业分为移动通信(无线系统设备和终端)、通信交换、通信终端、光传输设备、通信其他(包括数据通信、通信配套设备等)。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对三网融合、工业信息化、物联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支持,对于通信设备行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未来几年通信设备行业需求空间将得到放大。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第三年即国家战略转型第三年,信息化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必将成为投资重点。2013年投资的增长将来自运营商光通信网络投资的持续增加,同时无线通信投资规模将同比小幅上升,以及广电开始进行光网络建设。从投资重点来看,2013年运营商投资重点将在光通信领域,另外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覆盖及网络优化投资将明显增加;这些投资需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效率,以逐步实现通信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与此同时,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既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又要适应整个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需要,面临着竞争范围扩大、竞争程度提高、竞争方式变化的巨大压力。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是所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当前通信设备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了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促进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提供借鉴与参考,进而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开发创新、经营管理与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企业信息化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监测、处理等环节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不断地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和利用,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等,都属此范畴。
(2)企业管理决策的智能化、网络化
企业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将物资、财务、计划、销售、库存等管理信息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处理,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最佳化。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属此范畴。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定货系统(EOS)以及企业内部网(Intranet)、因特网(Internet)等,使企业的商业运作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
1.2 国外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
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国际组织陆续推出了评估体系,虽然,各种评估体系的名称不同(如信息化指数、信息社会指数、网络化准备指数、电子经济等),但其实质都是为了衡量国家(或地区)或国家内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近些年来,国外主要的评价理论如下[2]:
(1)扩展IT阶段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三阶段模型,包括数据处理时代、微机时代和网络时代。这种划分方法更加符合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Nolan利用企业IT行为和组织学习行为成长过程的特点来诠释不同阶段企业IT的成熟度,但Nolan的阶段假设模型在实践吻合度及预测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R.Sabherwal和P.Kirs的理论。R.Sabherwal和P.Kirs在对学术机构关键成功因素和IT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的研究中,采用了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侧重于考核IS计划与机构未来规划的契合程度、机构高层领导者的IT知识掌握程度和参与IS计划的程度、IT经理对机构长期计划的了解程度和IS绩效评估的基础等方面。
(3)20世纪90年代中期,Karimi等学者开始从管理职能的视角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并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使得IT成熟度的指标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并且对美国的金融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上述评价理论,可为科学评价企业信息化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1.3 国内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为了制订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很早就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前期主要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包括经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都在研究。但真正纳入到政府职能范围是在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后来,《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由经贸委直接研究,共搜集了各个部委、各省市、各地方,包括国外的研究成果共48套指标体系。综合比较筛选出来的48套指标体系,毫无例外,所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投入越多,包括资金、人力等投入越多,最后的打分就越高。但是《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最终制定受到了另一种思路的极大影响,即财政部的规范标准。从1982年开始,财政部、经贸委、国家计委、人事部就一起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方法》。虽然它看似与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测评,却有着重要启发。财政部的这套《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也是一种指标体系,但是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标杆值法。调研结果显示,与48套方案相比,只有标杆值法从方法论上做到了“不是投入越高,得分越高”的评价。因此出台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采用的标杆值法就是一个价值判断方法。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3]。
2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
2.1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两个:即要么使客户的价值链更有效率,要么能增加客户价值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信息化的引入使得边际收益提高与边际成本降低同时发生,从而使企业在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之间的两难困境部分得以消解。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了单一全球经济体的兴起,通信及交易成本急剧下降。虚拟设计等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于企业的生产与制造之中,尽管信息技术的引入带来企业投入的增加,但由此带来的管理、生产等效率的提升无疑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增加了顾客价值;信息技术用于网络销售和服务中,实现了跨地区、远程的销售和服务,降低了销售成本和服务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更快捷地满足了顾客多元化的需求;通过信息手段为顾客提供送货、安装、咨询、售后等一揽子增值、快捷的服务,“差异化”与“低成本”实现共存, 从而获得企业价值和客户价值的同步提升,实现更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经过这些年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初步达到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近半数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30%[4];互联网、石油、金融等行业在信息化方面走的比较快;很多系统都被整合到了一起,提供统一的门户给各级使用部门,甚至是客户和合作方,实现了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共享。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仍有一定差距。如,信息孤岛问题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制造业中还普遍存在。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制造业20年信息化的历程中,很多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希望一步到位,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然而实现的效果和美好的初衷总是难以吻合,留给企业的是大量分散、孤立、基于各种异构技术的“信息孤岛”[5]。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制造业企业无论从企业信息化深度(即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还是广度(即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比重和已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业务覆盖面)都差距巨大。虽然随着华为、中兴、大唐电信等国内知名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崛起,提升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但仍然与国外通信设备制造商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滞后,主要体现在:
(1)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少。据相关统计表明,在全国的1000多万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10% 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由此可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滞后成为了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
(2)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领先企业和后进企业的差距正在拉大;
(3)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但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应在于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经营管理与长期发展等一系列提高企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而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实施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自身的问题,而且还与IT方案提供商、政府、银行等各方面有关[6]。
在当今全球企业信息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历史条件下,落后的信息化水平已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的效益与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内在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新世纪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但是,与此同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如何,而是一味地追求时髦,片面追求高、新和全的信息技术,认为只要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使用先进的软件就一定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化,这样势必造成信息化投资无法产生合理的回报[7]。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时必须准确地评测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然后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战略。
2.2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国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相比较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经营理念等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认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而阻碍了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如下:
(1)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迄今虽然已有40年的历史,但在前30年内基本上受到计划经济的约束和控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思维观念。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使信息工作由从属和被动的状态逐步转向了复苏,企业领导者的观念也比较过去有所转变,但仍然缺乏信息意识,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凭主观感觉和经验进行工作的习惯仍未消除,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仍然存在着有信息可以决策,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照样决策的情况[8]。另外,许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发展自身认识不足,对信息技术本身认识不够,从而对建立有关的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管理工作也就没有热情,导致信息技术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应用程度低。我国20多年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证明:一把手的重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地影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推进。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融资困难,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困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迈向信息化的问题之一。一方面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因为企业经济效益低,信用条件较差,缺乏可靠的担保机制等原因,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又因为达不到上市公司的标准,难于从证券市场以股票或债券方式融资。根据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有23.26%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艰难,有60.47%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只有16.27%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认为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且,只有2.5%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表示通过股票筹资,解决资金短缺,而没有企业回答通过债券筹资。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这使得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能投入技术改造、创新的资金相当有限,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也就更少。
(3)IT服务商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强
对广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能找到一个满足自己具体需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非易事。虽然无数的IT服务商竭尽全力在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开发了许多业务和管理软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一套成熟的、适合自己业务的管理软件,以及一家熟悉自己业务的咨询顾问公司[10]。
以上问题成为阻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完满解决将大大推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一个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行策略与对策。
3. 提高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为了更好发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优势提高信息化水平,针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策略:
(1)信息化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
根据统计数据,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指标值非常低,说明大多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立相应的信息化组织,导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个人单干、部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前必须组建相应的机构,最好由主要经营者担任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于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将会引起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深层次的变革,这就需要一把手进行全面组织协调。
(2)加大信息化投资的力度,改善投资结构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投资率仅为4.7%,这与发达国家的8-10%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企业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必须还必须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却比较高,达到了73.7%,这说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大多数投入集中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投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企业认为购买软硬件就是进行信息化建设[11]。所以企业必须转变信息化投资观念,提高认识,加大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方面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业务流程优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咨询工作;加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件方面的投资力度,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开发实用性软件,以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全员信息化培训力度,确保信息化顺利实施,以改善”重硬轻软”的投资格局,保持合理的信息化投资结构,确保资金有效运作,发挥最大的效用。
(3)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通过调查发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信息化的专业人员非常少,而企业信息化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项目,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对策。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内部信息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从外部吸引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4)信息化建设要考虑适用性和先进性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忌贪大求全,避免陷入单纯追求CRM,SCM,ERP等完美概念的误区,而应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正确处理好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问题[12]。系统成败的关键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而在于是否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管理流程的优化,有利于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5)要正确制定信息化的投资策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在需求、开发和应用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制定恰当的信息化投资策略,选择影响其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优化”的原则统筹兼顾、逐步推进,避免陷入IT黑洞,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 结 语
通信设备制造业真正的蜕变取决于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对转型的持续探索,在传统通信制造业日益饱和的今天,通信设备制造业除了传统制造外,还有新路可走,那就是“服务”。这类企业将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型企业和解决方案型企业,他们将为客户提供整个运营层面的服务,其利润将主要来自技术业务咨询费、网络日常运维费,硬件、业务及软件都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未来伴随着转型的推进,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而信息化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只有实施信息化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客观的评价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政府制定发展战略,正确的指导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颜习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文献综述[J].科技情报幵发与经济,2011,21(12):25-28.
[2]纪福连.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现代管理科学.2004(12):75-76
[3]蔡芒.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5) :75-76
[4]何晓彬,曾五一.信息化的测算方法.问题研究.2002 (4):31-33
[5]王国臣.浅谈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J],2010 信息化焊接国际论坛,2010,第5 期:66-68.
[6]姜爱林.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测绘软科学研究.2002 (4):22-26
[7]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汪洋.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经营管理,2011,(12).
[9]袁晓玲,张宝山,方莹,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J].经济管理,2009:(1).
[10]程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103-106
[11]金 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122-123
[12]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报告,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