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推行“标准”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标准”推广的重要性。并简述了通过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教学改革,进而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标准 推广 职业教育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工农业水平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这主要是我们国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对于现时推行的最低行业技术标准了解的缺失,而直接导致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偏低。而承担高专业素质技术工人培养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略和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一、职业教育推行“标准”的认识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产品以及服务业的竞争成败关键因素是产品本身以及服务质量,而决定产品质量的是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适应市场的标准。
标准化是将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标准化在维护社会公正,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贸易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而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标准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食品、纺织品、农产品,到交通、环境、教育、服务等等。标准通过设定规则、指导和定义,极大地改善了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效率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为所有的交易行为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并使商品交易得以简化。因此,标准的作用在市场贸易中至关重要。
按照目前的标准用途,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安全标准,性能标准,工艺标准三大类。与普通消费者有关的是安全标准和性能标准,而工艺标准只是与生产商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生产成本有关。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按照标准的实施可以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指导性标准。
1:标准化推广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消费者,生产工人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的标准意识,甚至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标准意识也是非常淡薄。而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标准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产品竞争力的低下。加入WTO以来,由于我国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社会,企业标准意识的淡薄,频频遭遇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损失惨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因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技术法规,多次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扣留。其原因包括:杂质;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问题;标签不清晰;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日本对我国出口大米的农残检测项目已增加到103项。我国冻鸡肉因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曾几度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欧盟还通过技术法规对防止饲料污染问题做出强制性规定,对我国饲料出口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000年欧盟开始实施茶叶进口新标准,中国的茶叶只有达到绿色食品的A级标准,才能迈进欧盟的"绿色门槛",我国的许多茶叶出口商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我国许多出口产品还因国外包装的新要求受到影响,有的甚至被限制、禁止出口。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与食品生产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因此仅追求产品的数量,很少考虑产品质量和标准。由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生产体系、检测检验手段、质量控制体系,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缺少标准生产意识,很少也很难获得国际质量认证和卫生检疫认证。
虽然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企业也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标准,但是很多企业由于标准意识的淡薄,这些标准在生产中没有得到具体执行,成为摆设。使《标准》在实际生产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以至于产品质量和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甚至一些企业看到一些产品市场销路好,利润高就急于上马,在不了解产品各项标准的情况下盲目组织仿造生产。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动物饲料由于价格低廉而在欧美市场走俏,一些国内企业开始向美国市场销售饲料产品,去年这些企业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宠物饲料导致猫狗宠物非正常死亡,经美方查证是在食物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最后造成中美之间的轩然大波。去年5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也通报了两家企业,他们在部分出口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因为蛋白含量不能达到合同的要求,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
2:国内现状
对于国内庞大的消费群体来说,标准意识更是几乎等于零。普通消费者由于文化程度低或没有经历过标准化的培训,尚情有可原。然而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和职业针对性很强的职业院校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有《国家标准》,更不知道还有行业,地方,企业标准。
通过对长沙两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两个高职班级(两个均为第二学年共72人),一个第三学年本科班级(30人),两个中职班级(两个均为第二学年共96人)调查发现:
高职层次72人中仅3人听说过《国家标准》。
本科层次30人中2人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知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含义。3人听说过《国家标准》但不了解。
而中职层次96人中没有一人知道《国家标准》的意义。
通过对50名普通消费者调查发现:
50人中没有一人在购买商品时,探究所购买的商品是否符合和达到该商品对应的标准。也没有一人了解《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真正含义。
在国外,以工艺水平高著称的德国是标准实施推广和遵守的典范,以至于面包作坊都有驻厂食品评定机构的技术人员对面包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而在加拿大,国有非盈利性的“驾车者安全担保计划” (MAPC)组织通过在核定合格维修厂家悬挂醒目标识,让汽车维修标准家喻户晓。 “驾车者安全担保计划”规定了严格的《服务标准》和《检查和信息统一标准》。汽车维修厂家的技工必须根据这两个标准,向顾客明确指出,车辆哪些地方必须进行修理、哪些地方建议进行修缮,并出具详细的汽车维修建议书。但车辆最后进行怎样的维修由顾客本人决定。
由此可知,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国民的标准化意识差距甚远。而工农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正确和有效的实施现行的各类相关行业的标准。
二、职业教育“标准”教育的现状
1:教材
部分专业教材在阐述专业知识时,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结构和原理上,没有涉及到该零件,构件和总成需要达到的标准。也没有在教材的参考文献中注明所要参考的标准类型和体系。
例如:某国家级专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目前仍然在使用的《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教材通篇没有提到与之相关的任何标准。甚至关系到行车安全的《机动车前照灯使用和光束调整技术规定》也没有引用。
还有部分教材给出了少量的数据,但并没有指出数据出自何处,也没有明确引用那一种标准体系。
例如:某教育专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仍然在大量使用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一书,书中出具了一定的数据,但通篇没有提到数据的引用源。
另外有部分教材在书中给出了少量的维修技术标准,且注明引用源。
如:前述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7年再次印刷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书。
但现有教材中也有在标准化推广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如:某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出版的《汽车维修业务管理》一书,书中在第五单元第三个课题中(汽车修理技术检验)不光明确阐述了汽车维修所要参照的国家标准,还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进行了较好的阐述。但该教材属于企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特征不明显,不是针对于一线工人。对普及和推广标准化的作用不明显。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系统现在采用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明确各类标准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由于教材直接决定了受众的职业走向,要实现标准化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教材的作用不可低估。
2:教师
现阶段,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比较复杂,相当一部分由文化和基础课岗位转岗而来,这些教师基本没有标准意识。课堂上基本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还有部分教师来自于工矿企业,由于我国在加入WTO之前,标准的制定,推广实施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工人也没有经历过标准化的培训和学习。课堂上也还是停留在对结构和原理的阐述上。另外还有部分教师本身成长于职业教育系统,同样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经历过专门的标准化培训。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之一,在标准化推广中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三、职业教育推行“标准”的实践
1:教材改革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出版系统明确标准推广的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标准化法》明确规定,国家标准的修订期限是五年,但现代出版系统所拥有的先进出版装备完全可以根据标准的修订及时修订教材版本。
出版系统根据教材定位情况,将各类强制性标准有选择性的详尽编入相应章节。而将相关的指导性标准的标准号和标准名称统一编入全书尾页。
例如:《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明显定位于培养维修技术人员,则可以将GB5372-85《汽车变速器修理技术条件》编入汽车传动系一章。而将GB/T13051-1991《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动力输出孔连接尺寸》编入定位于培养开发设计人员的教材中。
出版专门的标准化教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教材主体,适当的插入相应的《国际标准》。教材的审定工作也应有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
2: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系统根据专业类别专门开设适用本专业的专门的标准化课程,全面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国家强制性标准定为必修课,而将指导性标准定为选修课。将其重要性提高到专业课的高度。并在专业课较多的学期与专业课同时开设。并针对一些外向型行业和产品出口量大的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课程。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3:对职业教育师资进行培训
根据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和实施标准的情况,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标准推广的培训和学习。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标准化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专业教师更加专业,所教授的课程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
4:在职业教育阶段推广普及标准化的意义
a: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是一线的工人。同时,这些工人也将是社会上最大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的标准化意识提高了,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也就提高了。
b:工人的专业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工人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优劣,而标准化意识的提高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人的专业素质。高素质的工人必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C: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线工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在今后几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实际生产力水平与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及不相称。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就提高了。
5: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参与支持
各级政府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推广成功的关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应及时的将修订的标准提供给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安全和性能标准。国家一级的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修改标准化法,从法律上确定《标准》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
针对我国工农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生产符合市场标准需求的产品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作为培养技术人员的职业院校也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汽车及汽车生产相关标准目录总览》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年6月 主编:吴明通
《汽车维修业务管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年8月 主编:鲍贤俊
《中国食品网》 2004年3月 提高我国食品企业国际竞争力 强化标准意识 突破技术壁垒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网》 加拿大汽车维修行业标准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