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青年官兵不健康心理及预防
【摘要】随着部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利益调整、生活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部队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新难题,如果不注意研究解决,就有可能引发事故案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官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积极搞好心理教育疏导,深入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着力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心理,促进部队的安全稳定。
【关键字】教育疏导 青年官兵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问题将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心理精神疾病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第一号敌人。目前,全世界有抑郁症患者2亿多人,我国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身亡。在部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利益调整、生活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部队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新难题,如果不注意研究解决,就有可能引发事故案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官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积极搞好心理教育疏导,深入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着力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心理,促进部队的安全稳定。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对健康的理解,还有以往对健康传统定义的表述中,大多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健康”重新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这个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一个人只有在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完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显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整体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我们许多人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遇,却总与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可以说,健康心理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也是新时期部队青年官兵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青年官兵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
青年官兵常见的不良心理比较多,如孤独、恐惧、挫折、嫉妒、逆反、冷漠、抑郁、急躁、自卑、焦虑等等。在这些心理问题中,有一些居于支配地位,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本身,有利于其他心理问题的消除。具体来讲,表现为:
1.逆反心理。90后青年官兵普遍个性张扬,崇尚民主自由,好奇好胜心强。从生理角度讲,青年官兵正处在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无双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青年官兵其逆反心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或在生活上缺乏家庭温暖,或长期受人歧视,心理往往失衡。当这种感情的创伤得不到弥补时,便会产生对抗、逆反心理。他们对各级领导的管理教育表现为不满意,不服气,不服从。他们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参加政治学习,他们不懂法、不畏法、不守法。他们一旦结交社会上不良朋友,在其影响、或唆使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报复心理。报复心理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所受刺激过强,超过了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主体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而产生企图激烈攻击对方的心理活动。在我们部队,少数官兵追求个人名利未果,个人婚恋严重受挫,伤残造成的悲观厌世,受到处罚内心不服,家庭遭到不法侵害,人际关系紧张,领导干部作风粗暴或者处事不公,等等,都容易诱发青年官兵报复心理的形成与发生。报复心理如果不及时化解,就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报复是破坏人的关系的烈性炸药。”这话不无道理。
3.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品格等评价过低而形成的消极处世的心理状态,是青年官兵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自卑,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是年轻人常有的心理表现。实际工作中,有的官兵自己认为身材矮小、体形不美、外貌不佳,或是生理上有某些缺陷而产生自卑。有的官兵在学生时期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大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但当他们来到部队后,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渺小、无能,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变成自卑感。有的战士认为自己出身卑微,家庭贫寒,生活困难,与别人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
4.失衡心理。不平衡心理是指人因某种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或发生其他挫折而产生不满、怨恨、愤怒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内心体验。比如某人因某一方面不如他人或某一事物不合己意,而产生的一种不满、不服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就是心理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由虚荣、自私、贪婪、攀比滋生出来的不满情绪。现实生活中,青年官兵因受各种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不平衡心理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主要表现为攀比型不平衡、挫折型不平衡、嫉妒型不平衡、逆反型不平衡。无论哪种不平衡心理,如果不及时控制和调适,任其发展,就容易影响身心健康,挫伤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一旦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会导致心理不正常发泄,发生越轨行为,酿成人为事故。比如轻生自杀、行凶报复等,大都是不平衡心理恶性发展所致。
5.不正常性心理。性,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是人的一种本能。随着一个人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性有一种神秘感和尝试欲。部队担负特殊任务,环境相对闭塞,青年官兵缺乏与异性正常的交往,加上有的单位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他们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加剧对性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一些官兵对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活动,不能恰当处理,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迷惑、焦虑和不安,形成心理负担和压力。甚至一些青年官兵通过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文学作品、书刊、画报来获取对性知识的了解和满足,这种扭曲心理如果不断强化,严重的可导致“心因性疾病”,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年官兵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从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三、维护青年官兵健康心理的对策
一是抓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知识教育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将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保健等相关信息传播给官兵,帮助官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应付心理冲突的方法,全面提高官兵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各级要采取每月一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层经常性思想教育计划,纳入科学文化学习和卫生常识课程,区分不同层次,抓好经常性心理健康常识教育。要充分利用讨论会、座谈会、专家讲座以及警营播报、宣传栏、网络专栏等多种方式和载体,抓好心理知识普及。还要通过文艺晚会、竞技比赛、文娱活动、参观见学等形式,调节官兵们不良的情绪,陶冶官兵情操,促进官兵身心健康。
二是开展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采取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预防和消除服务对象不良心理,促进健康心理的行为。各级要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心理服务站,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开设心理工作网上专栏,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为官兵提供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要积极开展“心理服务下基层”活动,组织心理咨询师深入一线巡诊,帮助官兵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要利用补选退及担负重大任务等时机,认真开展心理测查,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状况,并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确保官兵心理健康。还要设立心理应急干预机制,做好心理应急干预工作,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对官兵身心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三是引导官兵进行自我保健。“心病还得心药医”。有了心理障碍,官兵们自然而然想到找心理医生咨询、治疗。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技巧帮助自己挖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自我保健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位官兵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各级要引导官兵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要通过推广心理健康操、心理调适游戏、心理行为训练等,引导青年官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不断培养良好的个性,在训练、工作、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坦诚、豁达的心理品格。
四是注重结合思想工作一起做。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会相互转化。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青年官兵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如婚恋受挫、前途进步不如意、家庭困难、身患疾病或伤残、邻里发生纠纷等,都会影响官兵的思想和心理情绪,有的甚至背上思想包袱,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心理问题要结合思想工作来做,既注重搞好心理咨询、疏导和调适,又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官兵心理上的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正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改变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