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日期: 2009-1-11 4:27:28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亚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不仅看专业因素,而且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只有将非专业因素融入专业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通过企业择才标准的研究,明确非专业因素培养的方向,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成就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非专业因素;企业择才标准;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人才的需求结构由于受经济结构转型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人才结构失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到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为1091所,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8%、53%和43%,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但许多企业又感到找不到人。这主要是院校培养的人不满足企业择才的标准,本文力图从企业择才的标准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方面不因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更加重视学生非专业因素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不仅看专业因素,而且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只有将非专业因素融入专业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海网

  一、企业的择才标准
  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美国企业接受大学生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以前工作经历、现任企业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上学年限、面试的分数、学校的学习成绩、求知人学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同时,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基本的性格因素如勤奋、守时、负责、值得信赖等。英国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15种素质。综合分析中外企业的择才标准主要有以下六种:(1)诚信品质。这是企业用人的一个基本点和出发点,也是首要因素。(2)发展潜力。企业重视文凭,但不唯文凭,更看重的是你未来的发展潜力。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给员工压力和动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3)学习能力。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将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作为考查的重点,现在规范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新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脱颖而出。(4)团队精神。许多企业都推崇“员工就是合伙人”、“企业就是大家庭”的管理理念。他们并不强求员工个人能力都非常突出,但必须有团队精神,服从团队利益,他们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紧紧拧成一股绳,抱成一团球,成为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5)融合程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员工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通用电气公司在招聘中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认同GE的价值观,即“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6)创新精神。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企业用人不仅看他是否能胜任工作,更看重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微软公司宁愿冒失败的危险,任用曾失败的人,也不愿要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凭借这种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才使微软成为计算机业中的“蓝色巨人”。
        从以上企业的择才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在选择大学生时,他们不仅看中专业素质,也十分重视非专业因素,而且对于某些非专业的东西更加看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从中来探讨高职学生应着重培养的非专业因素。

学海网
  二、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因素的主要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1)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上为其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一)态度
  企业管理中常讲“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为择业观、职业观和工作观。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常会提“你为什么要来本单位工作?”、“请介绍一下你自己”、“你有什么业余爱好”等问题,这实际上是在考察大学生的择业观、自我观和生活观。为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不可只重视专业课程,应提高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比重,帮组大学生实力正确的职业观、自我观和生活观。
  (二)品行
  从企业的择才标准看,品行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行主要指品格,是做人的准则和范式,主要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其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道德和诚信错误是编造经历,从成绩单到各类奖状,从校外社会兼职证明到校内社团任命聘书,从英语四六级证书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统统都(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55页)有人“克隆”并更换姓名。这将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能力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很多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非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经济、管理类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文科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生不知曹雪芹的极端个例,影响了大学生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四)融合
  融合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convergence,在台湾也被翻译成汇流,最早出现是产业融合,就是信息通信业的融合。这里讲的融合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讲求的整合与策略联盟,重点是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价值观的融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认同不同企业文化的能力,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五)创新
  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是碌碌无为,还是奋发向上,关键看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因此高校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在非专业因素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愿景,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愿望、创新的激情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因素的培养,仅靠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非专业因素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大学生做到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施宏开.从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6-11-8.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