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更新观念 创新机制 促进大学生就业

更新观念 创新机制 促进大学生就业

日期: 2009-1-11 4:16:36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宏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新形式下大学生的就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高校首先要转变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观念,其次要建立切实有利的保障机制,实现目标明确的导向机制,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共建形式多样的推荐机制,建立职业规划的指导机制。
  【关键词】就业;观念;创新;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热点,也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高等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如何优化人才资源,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海网

  一、更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观念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更新。
       (一)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经济时代的需要,是21世纪教育界的主旋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有获得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的权利,而学校作为教育的服务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最终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二)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高等学校好比造就人才的工厂,而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的产品。产品销售不出去,工厂就必然要倒闭。要想能更好地经营学校,就应该树立市场的意识,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层次、专业、地区布局、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矛盾,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高校要认真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面对市场办学。
       (三) 实现毕业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由过去的“包分配”而走向了市场,如今的市场又是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就成为历史必然。而在大学生及家长的观念中,若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所谓“理想”的工作,就无法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较大的经济投入相平衡,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准确为就业定位,是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的毕业生,一定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的这一变革,勇敢地面对新形势,到基层去,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作为高校也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问题,加快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努力加强毕业生市场的开发,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毕业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四)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
  就业率的高低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所谓就业质量,就是毕业生在接受全面毕业指导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自觉地适应国家需要,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工作岗位。要实现高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坚持就业率和就业质并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倾向,即为了完成就业率,一味强调就业数量而不考虑或忽略了就业的质量,甚至为提高就业率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另一种是盲目追求就业质量,即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由于过于追求中心城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人才浪费,导致就业率降低。
  二、建立创新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有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适应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高校应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充实校级、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形成就业工作贯彻执行的网络体系。配置就业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的指导、服务、协调、管理工作。在硬件设施上建立完善洽谈室、信息查询室、就业指导办公室等等,从而充分保证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实现目标明确的导向机制
  目标就是方向,是旗帜。目标明确,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进行量化考评,才能形成有充分竞争力的导向机制。
  (三)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
  信息化方式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架设了空中走廊,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利用高校校园网这一良好平台,实现就业网上需求信息查询、网上用人单位情况介绍、(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46页)网上自荐、网上政策咨询、网上论坛等多种功能。就业信息由专人负责,用最快的速度征集和发布供求信息,建立了及时、高效、准确、宽广的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同时,建立网上远程招聘可视平台,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直观、方便、快捷,从而更好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具体来说:
学海网
     1.要动员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尽可能提供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后用信函电话联系,商议有关事宜。
  2.要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分布的地理优势,建立信息站或信息点,及时向高校反馈各地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以便决策研究就业工作。
  3.要将毕业生的供给资源及专业资料介绍、汇编成册,寄送到有关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主动发出供给信息,便于用人单位参考选择学校毕业生。
  4.要组织力量走出去,了解需求态势,参加全国较大规模的“人才招聘会”,到各省市人才市场或人事部门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并将本校毕业生信息传递给全国各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巩固原有就业市场,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5.要加大学校毕业生的宣传力度。高校要想开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首先必须把学校和毕业生推销给企业,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吸引力,然后再建立合适的企业和学校的联系渠道,进一步挖掘就业市场。
  6.要利用各地校友会,形成就业市场拓展网络。校友是学校最宝贵也是最有效的资源,所以学校要加大对校友会的投入力度,通过各地校友会宣传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开发就业市场。
  (四)共建形式多样的推荐机制
  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首先,任何工作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都离不开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招生和就业的高峰期,高校领导应带队组建招生就业小组,深入省内外招生地,充分利用各种人际资源,将招生宣传与推荐毕业生合二为一,实现校领导参与招生宣传与毕业生推荐。其次,各院系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院系要找准载体和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向用人单位介绍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培养模式、适用范围等,同时要给毕业生创造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舞台,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使用人单位走近大学毕业生、了解大学毕业生,从而大大提高洽谈的有效率。
  (五)建立职业规划的指导机制
  有人讲,人在走路时,转弯最重要,也就是说人生在于抉择,人生正是在抉择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和理智。追逐到个人真正喜欢的事业,有一种成就感,内心才会充满愉悦感。
  职业规划包括: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测评和咨询、精品的指导讲座、就业实习和实践等。
  在职业规划当中,除了学校的努力以外,学生应有这样一个意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要去参加工作的,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自己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要求。其次是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调整提高自己。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只要认真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立明.标本兼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6,(2).
  [2]胡爱民.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N],2006,(3).
  [3]杜继淑.从市场需求看就业竞争力[J]..人力资源.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