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日期: 2017/8/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沈阳工学院 王岩 杨玥

摘要: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型,建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将高职教育中较为成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相结合,针对沈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试点研究,探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CDIO;项目教学;课程体系
  
   近年,国家提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构建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成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法,有效的实现了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基于过程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采用CDIO教育理念,将课程的内容贯穿于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授课,学生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掌握知识的同时,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实施完整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达到应用技术类型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目标。按照工作流程,确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本职业岗位能力,它是指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而企业最看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活动能力以外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遵从企业需求,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综合工作岗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不是通过学科体系建立的,而是通过企业工作过程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要经过工作岗位分析、典型任务提炼、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转化、课程载体选择、学习情境设定等,来实现教育与学习的统一。将相关学科知识全面整合建立课程体系,既能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又能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学习,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最优化。
   3.教学计划。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专业教学计划、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课时安排固定化等情况,不能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模式组织教学,将学科本位变为多学科综合项目,教学过程设计成工作过程,课堂教学模拟为实训教学。按照工作流程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形成课程体系即为学习领域,教学计划要素由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环境等组成, 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工作流程为需要,形成企业工作需求的核心课程与学习情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每项专项能力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明确,教学资源的完善,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4.教学方法。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结合使用,实现最优良的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模式,教学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学生成绩基本由几个分项目的综合来确定,每个项目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它由学生上课出勤、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等几部分组成;另一方面是实训成绩,由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组成。在学习过程中,记录每个项目的成绩,因此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在设计过程性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求严密性,还要求考核内容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
   二、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行业和企业调研,确定学生毕业职业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毕业生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二是行动领域归纳。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到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对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即职业能力;三是学习领域转化。依据教育规律、职业成长级认知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四是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的课程需要通过具体的职业情境进行实施。
   1.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通过调研企业、及走访相关岗位实践专家、毕业生反馈,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Java方向软件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调研,学生需要掌握Java CS、Java BS、SSH项目的开发技能。
   2.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指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归纳后的行动领域要涵盖岗位群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归纳行动领域最易于理解的是通过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所构成的任务集合来体现,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论证与排序,得出相应的职业能力。
   3.将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知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专业学习领域的确定及排序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的重点。专业学习领域原则上是由职业能力一一对应确定的,考虑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可操作性,对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进行重组、简化和序化,得出相应的学习领域知识。
   计算机Java(CS项目)软件工程师为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职业能力及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表1 Java(CS项目)软件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能力 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的使用 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Office办公软件
   开发平台的使用 项目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能力 MyEclipse和数据库软件的安装
   CS桌面应用开发 Java CS项目的创建、编写、运行与调试能力 Java CS项目开发
   数据库安装配置与管理 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能力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能力 软件测试
   技术文档的编写与管理 文档编写能力 编写软件项目开发文档
   4.采用项目教学,设置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专长来制定实施方案。沈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特别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我们通过精简、合并,与学生的实际相贴合,整理课程项目,采用项目教学进行授课,设置课程的内容。具体,如java程序设计课程,采用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整个项目由8个子项目组成,学生完成课程之后将得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软件产品。通过每个子项目的学习,逐步完善升级系统,每个子项目之间是包含、递进的关系。java程序设计具体学习情境设计如表4所示。
   表4 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情境表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配套考核方式改革,学生的考核原则是: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成绩计算办法:过程考核*0.2+技术知识考核*0.8。
   按照学习领域所需知识,我们还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群,构建群组课程项目,课程体系。针对上述学习领域,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图1 Java(CS项目)软件工程师对应课程设置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的步骤,我们针对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每门课程的实施遵循企业工作过程,具体课程项目鱼骨图如图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图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与项目鱼骨图
   四、总结
   开发本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扎实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正确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抓住工作任务这条主线,利用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及工作特征、目标岗位实践专家职业成长历程、课程开发法,考虑本科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条件,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实际,面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培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技术应用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突显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本科学校职业办学特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