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日期: 2016/10/8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沈阳工学院 杜世云 杨秀英

摘要:近10年来,由姜大源教授总结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职业教育系统内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在许多职业院校进行实际运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来看,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借鉴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系统内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观点,在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的部分专业采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说明此方法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以运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研究
  
   近10年来,由姜大源教授总结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职业教育系统内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在许多职业院校进行实际运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式是否也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个问题引起了普通高校及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思考。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在部分专业开展了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
   依照姜大源教授的观点,“校企合作如果说是办学的模式,工学结合如果是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很可能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因此,在姜大源教授的诸多文章中,均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视为课程模式,故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等论点。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任。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若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职业岗位紧密相关,且应以培养技能为主,而不是以教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由此出发,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分析工作岗位任务入手,深入剖析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而确定其课程体系,刚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沈阳工学院是实施工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应用为本 学以致用”,所培养的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其办学层次及办学理念看,与高等职业院校有所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其区别在于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对而言学生就业岗位不是那么集中,是一个或几个岗位群,因此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相同之处在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均为生产一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因此,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在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可行。
   2、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施效果
   由分析不难看出,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可行性。因此,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在未改变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部分专业课程实施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没有打乱原有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又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可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实践中,选择不同专业的工程材料、水利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造价、军用火炸药生产技术等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在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改变课程的教学大纲,但将授课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整合。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师生均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及形式更贴近工作实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
   3、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并实施。由于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特色,学生的就业方向非常明确,其岗位任务、工作内容、课程体系的关系较易厘清。在我国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通识教育,成为了一种高级的基础性教育,曾有人对8769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本科毕业生改行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后5年内改行者有26.9%,10年内改行者有53.4%,15年内改行者有53.2%,16年以上改行者有69.1%。这一数字充分证明,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学习能力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对于本科教育,要慎重对待课程的重构,不应象职业教育那样特别强调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要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作思路,在进行基础课教学时可仍保留传统的知识体系,而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可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进行课程重构并加以实施,对于专业基础课,则应视课程性质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总之,不应一刀切、乱跟风,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
   4、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前景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并经过了实践检验,采用此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老师对学生通过“手把手—手拉手—放开手”地教,可有效提高学生处理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不仅适用于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人员,对于技术管理、项目开发、科学研究人员同样适用。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任俊圣,陈玉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应用意义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36-138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沈发治,张新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7期:92-94
   [4]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1-6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7月:1-11,27
  
   杜世云,女,1963年3月出生, 198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现在沈阳工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生产技术与安全及教育教学研究。
   杨秀英,女,1970年9月出生, 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质检师,中国腐蚀与防护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工作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