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高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试论高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日期: 2009-10-25 23:56:1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武林

摘要:针对我国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一现状,应分析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高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高职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为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建立具有工程背景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结构应采用平台式,按专业大类组建资源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据此提高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工程教育;课程结构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5年底,高职在校生人数已达713万,其中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占40%以上。因此,办好高职工程类专业,提高高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海网

  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仍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与高校办学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扩招的压力致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工程技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投入,实训条件不足,教师的工程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工程理论内容老化;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强度不够,与生产现场严重脱节;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不到社会认可,致使一方面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量高职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工程是人类综合应用科学理念与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工程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工程活动与科学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科学的目的是“求真”,工程的目的是“求用”,工程活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必须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其成长的环境。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及具体办学条件相适应。
  高职工程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本科)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属于工程教育的范畴,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基于学科的工程教育,培养将科学原理转变为工程设计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决策的人才,而前者是基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既具有高职教育的共性,也具有鲜明的工程特性。高职工程教育不同于技艺型的职业教育(如艺术、农技、医护、维修等),也不同于操作技能型的职业教育(大部分由中职教育完成),它所培养的是以一定的工程职业素质为支撑的人才。随着我国“入世”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人才流动、岗位变动更加频繁,这对高职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已由狭隘的岗位技能拓展为综合职业能力,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由一般素质发展为综合素质。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较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合作、协调、应变能力。
  
  高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围绕高职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确定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教学内容的取舍。高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精神,体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高职毕业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方法,高职教育属高等教育,对应5B级。前几年,有些高职院校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引进加拿大CBE理论,按照毕业生胜任岗位(群)职责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加大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现场操作技能训练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职业针对性相对狭窄,且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相对较少,很难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学生难以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中,为了解决传统高职教育职业针对面狭窄与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要拓宽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学生不但具有职业的“入口”水平,而且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与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高职工程教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结构改革中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通过加强职业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以较宽厚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世界。为了实现高职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把工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强调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工程素质的培养。为了防止因强调技术、技能而忽视工程理念的问题,高职工程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注重知识的复合性要求,加强能力的多样性训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转移或岗位职责内涵(如技能升级)发生变化时,不至于丧失工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技术基础并非加大这类课程的深度,而是要使课程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具有宽而新的内容结构,为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向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多接口的作用。
学海网
  建立具有工程背景的课程结构模式当前高职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的专科教育模式脱离现代企业实际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制约了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1)楼层式结构。即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这一模式虽可通过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总体上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框架仍未能有效突破。(2)模块式结构。即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体系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通过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的灵活组合,按岗位群的要求可形成不同专业方向,满足不同职业岗位的系统综合、整体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平台式结构。即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平台式结构与楼层式结构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其内涵不同,平台式结构是按专业大类为拓宽专业口径设计的一种课程结构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接受基于工程背景的高职教育,提高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高职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模式更适宜采用平台式结构。公共基础课平台除了“两课”、外语、数学等课程,还要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要打通同一工程大类中几个相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出新的统一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例如某工科高职院校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机电设备及维修等机械类专业,就可采用同一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为体现具体专业课程的开设要求,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的建设可形成一个个“套间”,每个“套间”由与具体职业方向对应的专业课组成“专业课组”或“专业方向课组”,让学生根据职业选择,选学其中的一组或两组。平台式结构较为适应高职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拓宽专业口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定向,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与职业更换。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由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应建立在对某一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分析、解剖,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方法,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一般能力与关键能力、具体能力与综合能力。在确定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
  1.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将单科独进、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可通过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2.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具有岗位变化适应能力,高职工科院校可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将现有专业按专业大类进行划分,不但要在同一大类专业共享平台内的设置课程,而且要在专业大类内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集中财力建设资源共享的规模较大的实训基地,实现同一专业大类各专业实训的模块化组合。学生可在二、三年级根据职业方向选择其中的模块组合,将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充分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的熏陶。这一方法可使实训基地建设基金发挥最大效能,还可努力建成具有实训、科研、开发、培训等多种功能的实训教学基地。
  3.高职院校可结合自己多年形成的特色或优势专业,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技术研究与生产于一体的技术中心,这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技术中心可由基础实训模块和专业实训模块组成的各类功能实训室构成,可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能力要求建立。一方面由于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技术氛围,贴近生产,贴近先进技术,可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环境中得到熏陶,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可全过程参与技术中心的建立,并承担多种实训设备的开发和制作,通过参加方案的论证、工艺问题的解决、设备的制作和调试等工作,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大提高,可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技术中心还可朝多功能、多技术分支、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教师与工厂企业合作开发相关产品、提供技术培训、进行考工创造条件,是提高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4.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非常必要。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应以在本地区同行业中技术条件较先进、指导实训的师资力量较充足、能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企业为首选。
  
  参考文献:
  [1]单嵩麟.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03,(8):16-18.
  [2]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8-39.
  [3]关锐雄,陈玲玲.论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21):21-2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