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事物普遍联系视野下解读“一带一路”

事物普遍联系视野下解读“一带一路”

日期: 2016/10/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卢惠璋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主导的国家顶层战略,对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哲学基本原理中的事物普遍联系视野下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事物普遍联系 方法论意义
  
   一、“一带一路”概述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倡导的国家战略,对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二、事物普遍联系视野下解读“一带一路”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逻辑起点。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活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普遍联系反映“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普遍的、世界性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一带一路”战略处处体现着事物的普遍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客观的
   1.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国路”,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2.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正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
   3.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不断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计划,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分步实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这也是客观的。
   “一带一路”战略的至少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治沟通,29日博鳌论坛闭幕与31日亚投行截止接收创始成员国申请,是第一阶段,也是战略首要环节。第二阶段是资金融通和设施联通和,这个过程耗时比较长,需要落实资金投资、具体项目部署,各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各种政策的出台和各部门的配合。第三阶段是资金、工程、贸易、民心等共同推进,进入正式展开阶段。第四,是经验总结和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延续。
   (二)“一带一路”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横向联系:
   首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他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及非洲、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等,逐渐形成了沟通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交流之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国家、省份、项目、机制等丰富的横向联系。“一带一路”覆盖40多个国家,涉及总人口超过40亿,经济总量预计将会超过20万亿美元,从资源分布情况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地,先天优势强烈;从涉及的各发展中国家历史及发展趋势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分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农业、工业、能源、通信、交通、金融、科技等领域可以进行的合作的空间广阔。
   再次,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新蓝图。中国将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贸易便利化、技术援助、经济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无处不体现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的思想。
   2.纵向联系
   事物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横向联系,还蕴含着纵向的联系。
   “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路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融传承,积淀形成了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党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以全新理念推动的新一轮开放,有利于实现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合作,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
   目前,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寻求与其他多元文明取长补短,合作共进的重要努力。
   3.联系的普遍、多样、条件性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从整体、开放、动态中加强东西方交流。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中各环节、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全面谋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才能确保本战略的稳步顺利开展。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都是相互联系的。再次,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立足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联系和依赖日益密切,用全球眼光看待国家建设与发展。也体现了党在领导发展上的创新思维。“一带一路”是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网”中的一个烙上“中国梦”特色的关键网结,更是体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典型。
   (2)联系是多样性的。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又推动各国交流合作。
   首先,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的国家与中方存在直接联系,我国国内“一带一路”重点圈定了18个省,但是不在名单内,也不意味着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整个战略铺开都会对所有省份存在间接联系。
   其次,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是国家经济利益的博弈,这是本质联系。
   再次,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子工程、涉及的国家内部各地区等等都是内部的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与其他方面的关系都体现了外部的联系。
   最后,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中哪些项目由哪个部门承建,需要进行公开投标等,这充满了偶然性。
   (3)联系具有条件性,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遵守多个原则:第一,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第二,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第三,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第四,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第五,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系,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其次,该战略的顺利开展需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缺一不可。
   最后,该战略必须分步骤、分阶段、分环节落实,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习农,陈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国际商务,2014.
   【2】程云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J].经济纵横,2014(6).
   【3】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