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问题研究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问题研究

日期: 2016/10/10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学院 沙莉 陈淑花 宋晶

摘要: 目前中高职衔接是中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但中高职衔接关键是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为培养社会需求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石。本文着重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对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衔接
   一、背 景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不仅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这个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中高职只是初步衔接。到1999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普通高校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严重的生源流失,中职教育发展处于困境。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快了中高职衔接,拓宽了中职发展的空间。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高职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发展思路《决定》第12 条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2004年国家出台《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转折点,提出“从现在起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这一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也从政策层面倡导中职毕业生以就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179和1280万人。2020年这个比将要达到:2350和1480万人。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展开,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通过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研究,我们需要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光靠传统的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都不能实现。中职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层次与教育年限的限制,无法承担这类人才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尽管在教育层次上已属高等教育,但学生缺少基础技能训练,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高职教育也难以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进行一贯制设计,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教学计划得以完成的载体。中高职衔接不论是学历衔接还是非学历衔接,专业衔接必须通过课程衔接才能得以实现。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中高职衔接是否真正做到了意义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目前中职与高职课程上的衔接要么是高职院校根据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情况调整课程计划,要么是中职学校根据高职院校入学的要求调整课程计划,但这种相对单方的调整还不能实现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与教育资源上的有效整合。
   三、针对现状提出对策
   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整体设计和可延续发展(终身教育)设计。
   1、中高职课程整体设计
   中高职衔接课程整体设计首先要打破中职、高职两层面,根据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师资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另外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课程安排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顾及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日标、层次相适应,实现课程递进衔接,技能要求逐步提高。
   构建“岗位导向,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该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新的教学计划打破了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自成系统的计划而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但分段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的对人才能力,中职3年重点在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高职2年重点在就业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教育。
   新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结合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2、可延续发展(终身教育)设计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设计同时结合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学生通过进行顶岗实习,对行业的需求、企业的规范、岗位的职责有更加深人的了解。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岗位要求相接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采取“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学校教学--企业实习”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学生打通职业延续性通道,拓展学生工作面。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和体系,按照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逐层推进的路线,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确定课程内容,制定以工作知识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围绕工作任务组织知识,打破以知识为边界的传统学科课程结构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创造性和持续性。
   总之,中高职衔接是目前的热点,得到了国家的各方面支持。不同时期对中高职衔接有着不同的要求,绝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不断地进行课程优化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源北 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04期
   2.朱琳佳 芦京昌 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 职教论坛 2012.22
   3. 刘荣秀 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16期第31卷
   4. 管弦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 第9期(总第757期)
  
   作者简介:沙莉(1964.3 - ) 湖北武汉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学院 副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