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学制下的机械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弹性学制符合“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学制,对课程设置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以机械专业为例介绍了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过程。
关键词:弹性学制;数控专业;课程设置
引言:
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进行更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改革,所以实施弹性学制就成了改革的重要举措。而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有效地实施弹性学制,其关键在于能否构建适应弹性学制的课程体系。
1 弹性学制的定义及实施的意义
1.1概述:
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1.2 实施的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采用弹性学分制管理有利于满足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权的要求,缓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充分体现因才施教的原则
弹性学制可以兼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习、学习与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可以给优等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给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给提前就业学生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就业、学习两不误;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供第二专业学习机会,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健康成长。
(4)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
实行弹性的教学体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有利于学生升学分流,有利于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模式接轨,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2 弹性学制下的课程设置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因智力、体能、家庭经济原因及其他方面的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学习要求而制定的目标明确、学制灵活、科学、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这是弹性学制的灵魂。
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以岗位要求为切入点,合理搭建课程结构。
按照岗位要求,将岗位要求分解为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相应的支持课程,然后依据发展要求设置拓展课程,合理搭建起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然后将这些模块课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应的知识点,其中,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对接,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使课程体系更好地与工作体系对接。
2.1课程设置原则
(1)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从分析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入手,以能力本位开发课程,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理论课的应用性、技术课的实用性即“实用为准,够用为度”为原则,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并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2)新课程体系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合理安排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例,在满足专业课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调整文化基础课的比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为专业教学服务,实施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分类考核。
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应占总学分的60%左右。选修课是为了深化、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而设置的相关课程,应占总学分的40%左右。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是为了深化、拓宽本专业专业课知识,培养专业专门化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
(3)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系统的课程结构,创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不再强调必须先学习某一门课程,然后才能学习另一门课程,而是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把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每一个模块中既有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也有实操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贯穿理论教学。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机械专业”的课程开发,加大对该专业的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多个一体化教室。
(4)课程目标的定向性。
中职职业定向性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这种职业定向性,将职业群的能力要求作为着眼点,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职业群中多种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使学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
2.2 以三年制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实行弹性学制,做如下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
文化基础模块包含以下几门课程:
(1)应用文写作(2)应用数学(3)英语口语(4)德育[法律、职业道德与就(创)业指导、企业管理](5)体育(6)计算机基础
(7)入学教育与军训
通过这些基础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称为具备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具有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和团队意识的健康人才。
学会各类公文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对数学基本公式的应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简单英语交流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的能力。
专业基础模块包含以下几门课程:
(1)机械制图(2)电工与电子(3)机械基础(4)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图、绘图的基本能力和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专业模块包含以下几门课程:
理论课:(1)机械制造工艺学(2)公差与测量技术基础(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4)数控加工工艺学
实训课:(5)钳工一体化(6)零件测绘(7)车工一体化(8)数控车工一体化(9)毕业实习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能、热处理原理与方法,掌握数控加工工艺。
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数控车削加工的基本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通过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选修课包含三大类:
兴趣拓展模块:
(1)人文类选修课(2)艺术类选修课
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和艺术修养。
专业拓展模块:
(1)机电一体化概论(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3)自动控制原理
该模块培养学生有选择的了解机电的相关知识。
(三)限定选修课包含如下几门课程:
(1)AUTOCAD(2)CAXA(3)MASTERCAM(4)UG(5)PRO/E
在这五门课程中必须选择两门课程学习。通过该课程学习,让学生会使用软件,学会二维绘图、三维造型、路径设计、DNC加工的基本技能。
结束语:
总之,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过程、办学模式等方面认真思考,构建合理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学生只要修完规定的必修课程和达到一定毕业学就可以毕业。
参考文献:
[1] 郑彩霞,朱丹.《关于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第2期
[2] 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A].经济师.2004年第2期
[3] 袁静.《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下弹性学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34期
[4] 李彦华.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的探讨[A].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