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上教堂》的艺术技巧分析

《上教堂》的艺术技巧分析

日期: 2014/1/3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 刘勇军

摘要:在海德格尔艺术观看来,《上教堂》反映作者对宗教、教堂或者上教堂这一行为复杂的矛盾心理只是作者的表现手法,目的在于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对教堂对象化的思考转移到对教堂运作意义的关注。接着,作者用层层设问的手法在“器具”层面上对教堂的运作意义进行分析。以二者为铺垫,作者表达了作为艺术作品的教堂承载并表现了历史人们的命运的观点。
   关键词:《上教堂》;拉金; 诗歌; 存在; 运作
  
   《上教堂》是菲利普•拉金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我”“步入”教堂, 在教堂中“朝前走”、“登上颂经台”、“签名”、“停留”等一系列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引发的“我”对教堂存在的思考。 “我”一方面认为由于宗教信仰的崩溃,教堂的存在已是多余,宣布它“到此为止”;另一方面“我”却又“脱掉自行车夹子,对它表示不自然的敬礼”,并将其看作“庄严的地面上一栋庄严的房子”。从海德格尔艺术观分析,《上教堂》所要表达的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的看法,而是对由教堂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存在的整体性把握。为了达到这种对存在的整体性把握,拉金从教堂的运作意义出发,在两个层次上对教堂的存在意义进行探索,即作为“工具(tool)”使用的教堂及作为“艺术品(works)”创建世界和表达“真理”的教堂。
  
   一
   对于运作意义,海德格尔的解释是:“让被研究的东西有显摆自己的机会。……只有在运作意义中存在才会被显示出来”。教堂的运作意义就是教堂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存在性特征,而存在并不是可分析的对象。在《上教堂》中,作者通过使用两次矛盾的情感对比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转移到对它运作意义的关注。
   首先,在诗歌的开始作者用“有点发黄的花”、“厚重的、发霉的、无法忽略的静”等词语烘托出一个阴沉、冷清、死寂的教堂形象,让读者感觉到教堂的没落。但是在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却突然写道:
   无帽可脱,我摘下
   裤腿上的自行车夹子,不自然的表示敬重。
   这两句中“我”对教堂的态度转变得十分突然。顺着这个问题,读者的注意力开始不自觉地由教堂转向教堂何以是其所是的关注。
   接下来,“我”在教堂中继续行进。“我”先“触摸洗礼盘”,再“登上颂经台”,然后“细读虚张声势的宏篇诗文”并意味深长的大声宣布“到此结束”。很自然地,“我” “想到这个地方已不值得停留”。但就在“我”即将转身之际,“我”的态度第二次逆转,突然说:
   但我还是停了下来:事实上我常如此
   态度的再次逆转让读者对这个未知的因素的猜测和好奇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从教堂本身移开,转向对教堂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海德格尔艺术观的角度分析,“我”态度的两次突转如其说体现了拉金对宗教和教堂的矛盾态度,不如说是他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宗教和教堂等“对象”上移开,让教堂有显摆自己机会的手段。实际上,作者转移读者注意力的过程,也就是教堂显摆自身的过程。在“我”矛盾的态度对比和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中,教堂已经把自己显摆出来。
  
   二
   然而,在使用中显摆出来的教堂只是某种意义上的 “器具(instrument)”。“器具”的本质在于它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有用性(utility)”。器具的可靠性给世界以安全感,有用性建立在可靠性之上。
   虽然如此,读者应该知道教堂虽然因为宗教而修建,但却是为了人而存在。为此,作者采用层层设问的写作手法,逐步展开对教堂后宗教时代“有用性”的探索。
   设问首先顺着前面“我”在教堂前“停留”的话题展开:
   不晓得该找寻什么;也不晓得
   当教堂完全废弃不用
   我们将把它们移作何用,
   接着,“我”从各个角度对教堂可能的运作意义进行设问。各方面探索的失败让“我”十分迷惘,从而引发“我”的旷古幽奇之思:“当无信仰也不存在,还留下什么?”望着“生草荒芜的人行道,“荆棘重生”的“扶壁”,“我”不由觉得教堂的形象日渐模糊。那么,“谁会是最后一个把它当作教堂寻找的人呢?会是个“边敲边记,认识教堂楼座”的水手吗?抑或会是某个“痴迷遗迹的古董狂”,或者 “圣诞迷,希望找到一点牧师袍、管风琴和没药的味道”?
   如果说前两节“我”的矛盾态度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上引开,那么接下来的三节的一连串设问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教堂运作意义的强烈好奇心:如果什么用处都没有了,教堂用什么维系它之所“是”? 它真的会从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吗?
  
   三
   态度的矛盾对比和层层设问为“我”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了充分的铺垫。一方面,“我”从各种意义上对教堂作为宗教工具及其它可能的用途进行探索和反思的失败为“我”最终阐明自己的观点做了内容上的铺垫;另一方面,在这些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读者不仅把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上转移到教堂何以是其所是的思考,而且对教堂将来的生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做了心里上的铺垫。两方面的铺垫水到渠成地为拉金最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着,我”用全诗的最后一个设问引出自己对教堂存在的理解:
   “或者他是我的代表者,
   烦闷,无知,知道这精神的淤泥
   正在扩散,却仍穿过市郊的矮树丛
   向这块十字的土地移去,因为它使那其后只在分离时
   才能找到的事物保持不分裂
   如此长久并且安稳──婚姻,出生,
   死亡,以及对它们的沉思──这特殊的骨架为谁而建?
   “我”在这几行诗歌中表达的观点,与海氏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对希腊神庙的描述颇为一致。海氏说:“正是神庙首先把生与死、福与祸、胜利与耻辱、持久与衰落所在其中获得命运形态的通路与关系拼结到一起,并“将它们聚集到自己周围”。这种敞开的相互关联的背景的无所不包的延展性特征,就是历史人们的世界”。同样,拉金眼里的教堂承系了历史人类的世界——婚姻,出生,死亡及此在本己可能性的选择(“对它们的沉思”)。
   海德格尔艺术观认为,“艺术就是让真理自我运作”,而真理,就是“去蔽”,即让物自我显现。艺术为诸物提供自我显摆的空间。虽然艺术品和器具一样都是人们制造的东西,但它高于器具。在一般人眼里,教堂只是一件宗教工具,后宗教时代的教堂就等于丧失有用性的纯粹的“物”。同样,作为艺术作品的教堂也融合了人们的悲欢离合,生死忧伤。它使大地敞开,同时又不可穿透。透过它,人们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这个壳为谁而建”一句意在提醒人们,教堂不是为神而存在,而是为人而存在,教堂是人的作品,展示了人在其中的世界。基于这一认识,诗人在这一节的最后写道:
   说真的,虽然我不知道
   这发霉臭的大仓库有多少价值,
   我倒是喜欢在寂静中站在这里。
   作为艺术品的教堂创建了一个世界。它的存在照亮的整个大地。大地在世界中显现,却又尽力保持退隐。世界和大地相互斗争又和谐一体。在这种充满斗争的和谐和静谥之中,历史的人们劳动着,休息着,高兴着,忧伤着。
   诗人在诗歌的末尾把作为“器具”的教堂升华到作为艺术品的教堂,并用适当的语言让其自我显现,从而展示出了教堂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伟大和庄严。以上分析表明,《上教堂》并不只是评论界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反映拉金本人对宗教和教堂矛盾的情感。从海德格尔艺术观分析,这首诗是拉金对教堂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巧妙表现。
  
   参考文献:
   [1] Salem K. Hassan. Philip Larkin and His Contemporaries[M]. London: MECMILAN PRESS, 1988.
   [2]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M],靳希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M].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Edward Robison. 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2.
   [4] 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 Simon Petch. The Art of Philip Larkin[A]. Ian Hamilton interview, in Graham Martin and P.N. Furbank, Twentieth Century Poetry[M],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ton Keynes 1975.
   [6] Martin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M].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