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让诗歌重返人心——读黄葵“汶川”诗

让诗歌重返人心——读黄葵“汶川”诗

日期: 2010-1-9 4:54:03 浏览: 7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毕业论文网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的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诗歌在用一只翅膀飞翔。无论诗人还是诗评家,在考察、评价当下诗歌时,唯“怎么写”是问,而把“写什么”有意无意地忽略不计。由是造成了严重的误导,诗疏离时代、疏离人心的结果,是人对诗的疏离。“小众化”的刻意强调使诗歌读者始终“众”不起来,弄得诗歌在能指的无穷游走中日愈成为话语的空壳,日渐衰弱,自我杀伤。
这种忧虑已经不只是个别人的了,包括当年起劲鼓吹“诗到语言为止”的众多追随者,也发觉自己越写越写不下去了,渐渐明白要是技巧背后没有货真价实的内涵支撑,诗就站不起来,无法撞响读众“心灵的回音壁”。
我发觉黄葵显然不属于这种极端的例子。
一场地震让诗人们重新找到了一个公共话题。“话题”的重新发现对诗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话题属于“写什么”的范畴,它本来应当是诗歌之鸟的另一只翅膀,被遗忘了多年之后现在终于要和“怎么写”比翼双飞了。黄葵就是走在前面的一个。
汶川地震所带来的巨大悲痛,如响斯应地激发了远在数千里外黄葵的灵感。他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反应。在第一时间写下了一组组揪人心弦的诗,而且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发给了我。现在这13组53首诗终于由苏州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且向四川等5000所学校赠寄)。黄葵的诗全面书写了汶川地震空前绝后(但愿绝后)的生命大劫难,人的灿烂无比的坚强,自我牺精神的极度昂扬,和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山坡上被掀翻的草根/正死命抓住泥土/想满把抓起来年的嫩绿”,当他这样写时,我知道他正在以具体可睹的形象代言了灾区人民浴火重生的顽强意志。
黄葵从最高领导写到普通一兵,从救灾志愿者写到敬礼小孩,从成仁取义的谭千秋写到废墟上的狗和一辆摩托,赞美了成千上万民众身上被灾难所激发的大仁、大智和大勇,也同时抚慰了废墟下数以万计的苦难灵魂,让诗成功地发挥了它拒绝死亡、礼赞生命、抚平创伤的神圣使命。我特别关注如下的诗句:“山是水的唯一,千载不分离;/乡音是家园的唯一,万年不舍弃”,“今夜只有月光独自冰凉/冰凉在你的脑壳上”那样的句子跟亿万民众心中的痛和对家园的挚爱是完全一致的。
写到这里我还特别推荐《摘下我的翅膀》那首诗,它如歌地流畅,又纯洁而悲伤。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岷江汹涌过悲伤”,“汶江歌唱过死亡”,“怒江埋葬过希望”,“长江流淌过国殇”一步一步地把悲恸从映秀、阿坝扩展到全国,这远比抽象地说悲痛席卷全国那种概念化的表达强过百倍。
黄葵的这本诗集是在第一时间写成的,艺术上还来不及推敲,从“怎么写”这一端望过去还有不足;但它以诗人的一颗心和亿万民众的心跳动在一起,哭泣在一起,歌唱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担当,一种成功,一种鼓舞,让人看到了悲痛的、崇高的、真实的声音是如何使虚有其表的诗歌相形见绌的。
释放诗歌的场效应
——读黄葵诗集《汶川诗草》
湖南 吕宗林
如果说诗歌正在被边缘化,或者已变成诗人与诗人之间的自愉自乐,没有人会反对。但事实上,诗歌在纸质印刷刊物上的“抱头鼠窜”,并不能掩盖其在网络载体上的“星火燎原”,尤其当某些重大事件发生,诗歌这种中国文学中最古老却最顽强的文学形式,比起散文、戏剧、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来,可以说先锋凌厉一百倍,其即实性、鲜明性、前卫性,完全可以与电视新闻相媲美。当其他文学形式还在“磨磨蹭蹭”的时候,诗歌早已“粉墨登场”投入“战斗”了。因为网络的存在,以及其宽广的覆盖面和闪电般的传播速度,为诗歌“迅速反映”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可能。网络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场”,诗歌在这个“场”中具有释放“场效应”的魔力。面对中国举办奥运会、南方抗冰灾、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重大题材,诗歌与电视新闻一道,迅速切入第一现场,在时间、空间、速度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
诗人黄葵的诗集《汶川诗草》,即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从5月12日至6月初近一个余月时间内所创作的共50余首诗歌。这些诗从5月12日开始,以组诗的形式,陆续在人民网、新华网、雅虎中国网、新浪网、中华网、中国作家网、重庆作家网、财富网、全球传媒观察网、北美文学网、新诗代网、湘滨文学网等数十个网站发表,在《青年参考报》、《羊城晚报》、《河北日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散文诗》、《行吟诗人》等报刊发表,并被选收入《大爱无边》、《中国,流泪的五月》等十余部公开出版的诗选集。如此爆发式创作,展现出诗人井喷式的创作激情,和以诗歌切入重大题材的胆略,以及忧思灾区人民、讴歌真善美、唤醒民族凝聚力的诗意思考。如此全方位推出,体现了诗歌在现代传媒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强大的情感潜移默化功能,和不可漠视的现实主义聚焦功能。诗集《汶川诗草•爱在燃烧》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于7月正式出版,并直赠给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四省5000所受灾学校。
鲁迅先生曾说过,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而以现代重大题材入诗,且要在第一时间发表,正是对诗人诗艺的考验。尽管是急就章,但必须克服直白、浅显、矫饰、滥抒情等障碍。抗战时期曾有标语口号诗出现,毫无艺术性而言的干吼,抹杀了诗歌的本质美。诗人黄葵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选取抓镜头的方式,选取最民间、最底层的拍摄角度,展现出一幅幅画面,与读者一同思索、一起流泪、一道振奋,避免了高大全和假大空,维护了诗歌的尊严。
孩子,别哭/你的泪花鲜艳在大爱和慈祥面前/把整个国家都打湿了//《孩子,别哭》
多么熟悉的小书包/总理亲切地提了起来/从聚源中学的废墟上/我们的总理沉重地托起/小书包里童年的甜蜜/和做了一半的少年梦想//《一只书包》
这是汶川映秀镇发出的第一条短信/一条发向外界的信号/一根连接母亲的脐带/原本一万两千人的小镇/现在只有三千人在废墟上活动/大雨居高临下/入夜前,为强化记忆/还不忘将小镇再洗礼一遍/泥泞着废墟内外的心跳//《映秀镇的第一条短信》
十七字短信/记录一个母亲最后十七次心跳/废墟里的全部黑暗挤在她的背上/她把孩子和一丝光明拢在怀里/等待一个把短信发往未来的机会//《一封信》
一幢房子倒成废墟/它只能砸在日子的背上/生活只用一个黎明/就在瓦砾上发芽//一颗苦楝树被震成歪脖子/正在一个劲地歪着/为整个村庄发出绿色的声音/一座钟塔停摆了/指针固守在十四时二十八分/时间却沿着岷江两岸蔓延//一颗稻子就是一根长/它的根下埋葬着亲人/顶端升起粒粒金黄的火焰//一朵野花站在山顶/统领一座绿色子宫/一切都在土地上飞翔//《一切都在土地上飞翔》
读着这样的诗篇,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在灾难和痛苦面前,一切悲观和绝望都显得渺小,一切冷漠和自私都无地自容。多么好的人民,多么坚强的信念,多么深情的诗章,从诗人的笔端汨汨流入疼痛而坚强的中国,流向焦急关注着的世界。诗歌,在苦难面前,发出了应该发出的声音。
黄葵的诗歌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不晦涩,不做作。这样的诗歌可以朗诵,灾区的孩子们也能读得懂,同时又是饱含深情的、富有张力的、赋予了预言性品质的。特别像《一切都在土地上飞翔》这样的诗歌,堪称精品。
黄葵的诗歌同样来自于大地,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的沉重挤压。汶川大地震中呈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那些真情的流露、亲情的呼唤、血浓于水的搀扶,在这场以拯救生命为最高目标的大营救行动中,中华民族心中那根历经久远的琴弦再一次被拨动了,这就是——爱,或者说是大爱。黄葵的诗歌,可以说是大爱的洗礼,大爱的震撼,大爱的瀑布,大爱的蓝天。它唤醒了沉睡的秘密,唤醒了童年的记忆,唤醒了珍藏于我们心底的那一种久违了的情愫。在灾难面前,我们手挽手,我们心连心,我们同流泪,我们齐使劲。诗歌,在灾难面前,不是缺席者,而是参与者。
一位诗人面对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必然有他的感触点,黄葵敏锐地捕捉到了,而且诗意地流露出来。《汶川诗草》不仅仅是那场灾难的“记录”和“叙述”,它同时又是一部诗歌的交响乐,以生命的名义和爱的和弦,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将被后来者一遍又一遍弹响。《汶川诗草》也向诗人们提醒,诗歌可能无足轻重,也可能力拔山兮!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场”中,诗歌的“魔力效应”不应忽视,它等待着诗人们去再次“挖掘”并予以呈现!
用心写成的旋律
贾俊永
黄葵先生把他的汶川书稿发给我,让我给写点评论,其实很是为难。一来黄先生的诗歌写的实在太好了,速度也是一流的,二来是自己的水平确实有限,评论谈不上,只当是学习了一回。
黄葵先生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从优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闪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不时迸发出一串串智慧的光芒。读罢黄葵先生的诗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振聋发聩般激励着我们踏着诗的韵律一路前行,重塑一个个鲜活的自我。
从小对文学似乎也有一种偏爱,并粗懂一些文墨,工作之余,也会有一些涂鸦之作,稍微过的去的,有时还传到网上,也算作是聊以自慰吧。难得黄葵先生这么看重小生,不写一点东西似乎对不住黄先生的盛情,思前想后还是再班门弄斧一回,作为给黄葵先生的一个答复。
黄葵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和语言,为汶川大地震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诗篇,让我们铭记那一个个永恒的瞬间,在幻想与现实的重组中以诗的灵性感动着天地与日月,黄河与长江!我们的母亲河也在无声的哭泣着,呼唤着震区的儿郎!
《汶川的摇撼》喊疼了全国人民的记忆,四姑娘山上的炊烟在人们的视野里升起,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瞬时支离破碎的古蜀地,十三亿兄弟姐妹深情地呼唤,唤醒了沉睡的汶川。
《每一株小草都说出挺住》是一组既想看又怕看的诗,怕那滴血的呐喊,读罢让人心碎,在生命的拐弯处,诗人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那正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铁的脊梁!中国挺住,汶川加油!那些在废墟下不屈的生命更值得我们尊重!
200805121428,这一串数字代表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大地在那一刻颤抖,时间在那一刻停滞,诗人以悲恸欲绝的心情记录下了时空停止的那一瞬间。
《担架上的少先队礼》诉说着一个军民情深的典范,稚嫩的小手颤微微地向我们最可爱的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那一瞬间成了一个时代的永恒。
汶川地震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动值得我们去反思和铭记,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需要一一诉说,诗人紧紧地抓住了这一个个闪光的瞬间,任诗长上飞翔的翅膀,高高飞翔在祖国的蓝天。
诗情与真情起飞,爱心共信心一色
——浅析诗人黄葵《汶川诗草爱在燃烧》
河南 丁济民
2008.5.12.14.28,是一组很平常的数字,又是非常的一组数字。
这一刻,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八万多生灵瞬间沉没于无边的幽暗,数万人失踪,家园坍塌,山体滑坡,道路扭曲断裂,城市被抹为平地,其状惨不忍睹。那一刻,无情的大地承受了国人太多太多沉重的泪水!
然而,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强大的突发的灾难面前,中华儿女表现出让世界惊叹的团结和坚强。上至共和国领导人,远至各地各国救援队伍,争分夺秒奔赴灾区,救人、捐款、捐物、献血……用热情与温暖、爱心和希望,支持灾区人民,帮助灾区人民。这一切,像一个个感动的音符,汇聚成一个坚强的声音:中华同心,众志成城,共度难关!作家和诗人也不甘落后,纷纷慷慨解囊援救灾区的同胞,同时拿起手中的笔,蘸着血与泪写诗作歌,给灾区的亲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援助。黄葵同志就是这众多群体中的一个。黄葵的诗集《汶川诗草 爱在燃烧》7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于正式出版,直接寄赠四川等四省5000所受灾学校,这就是人间的一种大爱。
黄葵,著名青年诗人,在中国诗歌创作低糜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不少诗人远离诗坛的今天,他始终以诗为重,一路高歌,站在历史与时代的最前沿,书写着拳拳赤子情怀。钱梦龙先生说过:“诗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些执着的人,他们一生都会执着于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黄葵正是如此。也有人说,黄葵的诗歌是带着生命内伤的,他的诗中无处不在闪现着一种“爱”与“现实”的极力摩擦和撞击的殷红。但诗之真,诗之韵,始终以省人感人催人的魅力描写。黄葵5.12汶川震后诗集《汶川诗草爱在燃烧》正体现了诗人这许多的特性品质。
首先,黄葵以敏锐的感觉,强烈的激情,独特的构思,为我们描绘了大地震的种种场面与图像,如《汶川的摇撼》:“汶川,8.0级的震撼/憾疼了整个中国的神经/汶川,一个特大的伤疤/从四姑娘山上滚落下来/打破了天府的悠扬和宁静/......”寥寥几句,就把灾区的惨烈场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读者不禁与山河同悲。再如《天府北川》:“房子坍塌了/街道不见了/回家的路被沟壑割断/回家的路上/布满了陌生的石头/青春的城池/刹那间淡化成灰色记忆/......”这些句子,极精炼,极传神,再现了震后曾经的天府之国已是支离破碎,那美丽的风光已经不再,读来怎不令人泪水潸然?诗人也在流泪:“从一滴雪水哭到太平洋/从大熊猫哭到李冰父子/从天府的辣子哭到四万走失的兄弟/从故乡岷江哭到异域天堂/......”黄葵的诗,是泪水与血的交融,黄葵的文字,是从心底淌出来的哀恸。
其次,黄葵的诗,倾泻出来的,不仅仅是哀伤,还有大爱,力量和希望。《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手/我就有了你的祝福/伸出初春的嫩绿/伸出仲夏的欢呼/伸向层层瓦砾/刺透废墟/打开我的胸脯/以分秒为极速/把迷茫和冷漠清除/高举黄皮肤风情/把花朵和根留住/伸出你的手/梦想飞跃神州/家园再创天府/”;《每一株小草都说挺住》:“......每一株小草都说挺住/每一棵树都想挽着另一棵树的胳膊/每一根绿丝带都在温馨地把旗语飘扬”“每一顶帐篷都撑开一座天堂.......”这些诗句,昂扬、高亢,犹如一粒粒金黄的种子,播撒在灾后的土地里,更播撒在灾民的心里,让人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未来。
黄葵以往的诗歌,曾经有很多是歌咏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物的,他曾经有一组很著名的《唐宋才子》,笔走龙蛇,纵横自如的写尽了文坛先人的风流潇洒:《孟浩然》“晚上多喝了几杯/想来的时候已是满眼鸟鸣/桃花还没数过来呢/酒气里又夹着桑麻/正闹着要再奔重阳看菊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而这一次,在《汶川诗草爱在燃烧》诗集中,黄葵把笔触指向了众多平凡但动人的平民英雄身上。《谭老师》:“谭老师,听获救的学生说/地震跳出来的时候/你走了一辈子的脚再也走不动了/你踞足与地震来个每秒约会/足下蹲着四个学生/随着教学楼的坍塌/你已准备好了,熄灭/生命的烽火轮在脚掌停转/然后用肩膀,头颅/撑开双手∕拥抱了另一个大写的人字/面前空出小小安全的宇宙/......”“摘下我的翅膀/给你飞翔”......歌颂了一个个舍身救人的教师形象,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丰碑高高伫立在国人的心中。《小小志愿者》:“绵阳体育馆里/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小学生/小志愿者/在帮大哥大姐们/发矿泉水/捡垃圾/我看到另一个小萝卜头/在奔跑/在传递/......”《伤口》:“我只能在千里之遥仰望他/通过荧屏仰望一个九岁小学生/”“他在瓦砾下救了两个同学/抱出一个昏迷的男同学,交给校长/背出一个昏迷的女同学,交给校长/仿佛课堂上,老师叫出/两个瞌睡虫/......”灾难中,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精神,通过诗人语言,静静的进入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相信,苦难,造就了坚强,未来,会更加灿烂。
黄葵的《汶川诗草爱在燃烧》共计十三组五十三首,有痛,有沉思后歌颂不屈的精神,更多的是坚强与感恩:《5月19日14时28分》“今天的太阳为汶川升起”“今天的国旗一齐降至汶川的胸口/带着共和国的理想标高/以鲜红的心跳呼唤心跳/”“今天的车轮,为汶川转动/今天的汽笛,为汶川长鸣/......”《今天,谁也不说话》“今天,是黄河截流的日子/是奔马不再驰骋的日子/今天,鸟儿不再鸣叫/花儿只在花蕊里哭泣/......”所有的哀伤,所有的沉默,所有的悲壮,都只在第一次为平民流淌,当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为平民而降时,普通人的人格,在诗人的吟哦声中,缓缓升起。
黄葵在民航供职,令他常以飞行的角度抒怀。《红领巾爷爷》“我们的帐篷学校/又来了一个红领巾/”“......和我们一起/向保护我们的老师/集体行了个少先队队礼/手掌下的那片蓝天/有白云朵朵,载着蝉鸣/......”《跳伞将军》:“一个副司令,一个将军/一个在空中种菜的菜农/在彭州上空/选了一块适合的空地/跳出机箱打开降落伞/裁洁白的蘑菇/......”语言灵秀,跳跃性极强,大开大阖间,勾画出了从领袖到军队对灾区人民的关注与支持。
在《汶川诗草爱在燃烧》诗集中,黄葵延续了一贯的语言风格,简短,精炼,多用口语,随意中又蕴藏着严谨,色彩鲜丽,又不落媚俗,虽深入现实主义写法,但又不忘传统的赋、比、兴:《白玉兰》“在川中/在震中/在所有黑眼睛瞩目的这个地方/我不能看清这么多白衣姑娘/......雨中,与灾难赛跑/在余震里,花蕊/又吸取了大地的芬芳/......”《橄榄绿》“橄榄绿,兄弟姐妹的通行证/震后的春天/在岷江两岸蔓延/......”《橘子红》“一种茂盛在橘园里的颜色/自那个午后/与牧神一起/鲜艳在汶川的每寸土地/......”诗人分别将医生、军人、消防队员用白玉兰、橄榄绿和橘子红三种鲜艳的色彩代替,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温暖,更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立足大地,关怀生命,诗人从细小的意象落墨,从开阔的格调表达,或细腻,或粗犷,集中为我们展示了那令人泪眼婆娑的五月,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大爱,展示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等一系列感人的形象,让我们相信,汶川,虽然被地震破坏了,但是,挺立的,是震不垮的脊梁,是不屈的民族精神。
诗言志,黄葵,正是用诗抒发了这一志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