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几个原则
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关 键 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智”,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抑或尝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除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尝试之外,大部分教师在等待、观望,大部分课堂仍是“死水一潭”。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关于课堂教学要求,始终关注着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如按照《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范》或其它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不重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未能及时得到推广,也因此打消了很多有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统编教材,教师和学生不能逾越管理者所制定的规范,超越于某种理论的实践创新也得不到及时的认可,这显然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发展原理”。学海网(www.xuehai.net)
只注重知识点上的、课堂个别细节上的推敲,不能从系统论上考虑整体效果。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
只注意到个别教师的示范作用,未注意到教师面上的提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注重教师出示公开课,搞优质课评选等,使少数优秀教师在锻炼中不断提高,而多数教师只是口头上喊着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师中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真正使课堂教等改革有序、有效地展开,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观念创新的原则
1.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体现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即便近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继成立,但输送的人才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因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职教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才不至于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2.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体现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
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3.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体现课堂要素的合理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反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 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
二、课堂有效的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主要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职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职教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职教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职教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
三、互动共享的原则
“互动共享”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知识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但这里的互动共享,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过去所说的教学相长,是在“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一种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自主积聚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而“互动共享”则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育环境的背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由于在信息社会学生接受知识渠道的增多,真正是“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术业有专攻”,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中,师生在不自觉中共同享受对方的知识,共同提高,这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也是评价课堂的一条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大处着眼,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展开。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