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特点研究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特点研究

日期: 2010-10-17 6:30:42 浏览: 4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特点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和对比不同教育类型、层次教学的联系区别,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入手,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的基本特点。
  特点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高职教学特点主要体现为高职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稳定的教学关系和对高职教学的性质、方向和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本质联系。剖析高职教学特点,一是要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入手。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至少有四个:①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②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③教与学的相互关系;④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学海网
二是要从对比不同教育类型、层次教学的联系区别、把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即高技能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一一“应用型白领”,亦称“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高职教学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就业能力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启动、激励、控制和评估等功能。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学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坚持以就业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构建能力教育体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主线,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①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②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③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④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二、教学设计的系统开发性
    教学设计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是高职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职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学设计要以学的内容、学习活动和学生作为设计的核心问题,重视情景和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注重把握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四个关键要素。正如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的肯普教授通过大量分析后建立的结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四个关键问题:①这个教学项目是为谁开发的?即解决学习教学的特征问题;②你想让学习者学到什么或能够做到什么?即解决目标问题;③课题内容或技能怎样才能最好地被学习?即解决方法和策略问题;④怎样确定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即解决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实用性
    由于教学目标的就业能力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要求高职教学必须根据岗位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实用知识和先进技术,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学分析来完成,教学分析能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结合起来。按照余祖光研究员的观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如下:①优先职业活动中具有典型性、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利用已有课程框架组织、综合相关教学内容;②用综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基础性、专业理论性和专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课程内容组成综合课程和模块式课程;③按照核心内容和非核心内容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④按照人的学习心理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对象的复杂终身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成份复杂,包括中职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动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存在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需要教师解决。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增大。同时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更动会达到6—7次之多。这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岗位或一个工作单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因此,现代高职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第一次就业需要,而且要为其再学习提供基础,应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学海网
  五、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多样性,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到机动灵活性,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就业、创业的贯通。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工学交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学习之需,中断学业去打工,到一定时间再去学校学习,在学习与打工的合理交替中完成学业。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四是课程体系的开放性。采取“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六、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性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是从感知到创新的有序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为学生提供完整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要鼓励更多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能再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上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排排坐、听听课”的被动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自主学习。
  七、教学队伍的“双师型”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涵,是高职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素质的特定要求。因此,所有教师应增强高职意识,提高双师素质,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应和学科、专业建设相适应,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八、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①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②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必须做到“六个对准”,实现“五业贯通”,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对准技能建基地,搞好产学研结合“双基地”建设;对准产业搞科研,建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对准教学抓师资,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学业一产业一就业一创业的“五贯通”。③根据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验实践,实质建构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九、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显著区别,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考评内容上,除进行课程考试外,要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并与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书的考评相衔接,把学生职业资格取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考评标准上,要建立“三证”(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教育毕业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各专业每门主干课程都要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细则,加大创造性智力技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变终结性一次评价为形成性多次评价,变常模参照评价为标准参照评价,评估情境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情境相接近,评估者应以一线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为主。同时要特别注重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