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柔性衔接高职、中职课程体系

柔性衔接高职、中职课程体系

日期: 2012/4/26 浏览: 10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高职、中职课程体系的柔性衔接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促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富有弹性、灵活、实行动态可变性,柔性化处理,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合理衔接,提高教学效益,促使达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的宏观管理上进行调节,在教学的实施中,各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保持一定的机动性,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使课程衔接良好。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

 

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热点,中等职业教育历时多年,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兴起,构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但其课程结构各成体系,存在脱节、重复、不配套等现象。要改革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相互良好衔接是个枢纽环节。学海网(www.xuehai.net)近$年,我院组织力量对课程体系的衔接,开展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实效。

 

1. 借鉴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


    1.1 国际职业教育的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是迫使我们进行这方面改革,并形成改革的特色的外界动力。在美国等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虽然他们的高职课程仍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无疑已在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从60年代算起,在起步上就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其目标的确定和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手段的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传统习惯上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课程不一定适用于我国,而且很难保证与我国的各类教育的课程,乃至与初级、中级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合理衔接。1999年4月26日~30日在汉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发出呼吁:职业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并且是以人为本的;不仅向青年学生开放,而且向在职的、失业的以及处于边缘境地的群体提供培训与再培训。启示了职业教育及其核心的内容—课程结构的开放性、柔韧性、灵活性。


   1.2 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通过提升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得到突破性发展,形成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形式,中职和高职课程在内容、结构和观念上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关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特别是高职与中职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为数不多。近年,职教课程改革日益受到关注,高职和中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正在付诸实践并逐渐得出实验结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涉及的专业广泛,课程体系的衔接,牵涉面广,值得研究的内容丰富。


   1.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并取得学术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经验。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同时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的经验。

 

2. 研究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和重点内容


   2.1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化改革赋予各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研究的强大内在动力。我国从1996年9月1日实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并得到迅猛发展。我省各地正在筹建并已招生的职业技术学院有40多家。招收的学生中,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刚性”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较死,结构僵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职业学校执行统一考试等等。这对后继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衔接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中近年出现“3+2”五年制高职形式,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其中的高职、中职课程体系结构的衔接更为突出。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滞后。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柔性化处理,进行创新,保持一定灵活性,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2.2 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高职课程体系与中职课程体系的相互衔接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就业准备的教育。未来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实是面临加入WTO与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和积极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始终贯穿在现实与未来的一切发展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把这一大背景下对劳动者和人才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集中凝结在培养目标上,据此对课程结构优化,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间的课程体系结构衔接,职业教育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本课题研究是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保障,课程结构的柔性衔接为构建人才的知识平台,减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重复,避免脱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一项由教育专家、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学生参与,涉及范围广泛的系统工程;为构建高职教育具有灵活性、适用性、动态柔性特色的课程体系,产生积极作用。

 

3. 对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和改革尝试


   3.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80人,在校生4000多人。现有理工、师范、医学、艺术、财经类专业13个。我们选择其中的高等护理、文秘、计算机专业,作为代表性专业,进行相关研究。


   3.2 收集文献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先后收集了国内外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有关文献资料,并以此作为借鉴和参考。走访调查,探索研究。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走访专业实践基地,调查研究。走访多家高等院校,听取专家意见。


   3.3 反复论证,优化课程结构。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座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逐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走访中专学校。分析纵向课程结构的不足,分析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脱节或重复情况。反馈给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进行调整、改革、付诸实际运用,增强柔性衔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赋予灵活性、实用性、动态可变性。注重“3+2学制的中职、高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 并做好课程衔接,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有效途径。试行“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拓宽专业面。


   3.4 尝试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促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富有弹性、灵活性、实行动态可变性,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合理衔接,提高教学效益。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在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过程中,形成和验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4. 对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体会和经验


   4.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给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创造了外部条件。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我国新的职业分类标准,全国职业共有1838个细类,每一细类中还包括若干职业岗位。这些都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与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毕业生除能立即上岗工作之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还应有综合性,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只需“职业能力”和“够用”的基础知识。职业岗位能力仅是其最基本的需求,而其他能力,如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也同样重要。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衔接,充分利用学制限定的有限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促使达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宏观上的调控、微观上的机动 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到课程衔接的因素,对课程设置,从教学的宏观管理上进行调节。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修改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较好地发挥衔接作用。微观上,各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机动性,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做好不同层次的相关课程,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3 课程的良好衔接,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中,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原有的中等层次教育的学习基础,增删教学内容,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例如数理信息系的计算机专业,数学基础薄弱,采用了强化的措施,增加了课时数。实践教学是做好课程衔接的又一重要环节,例如医学系的社区医学专业为“3+2”学制的中职、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在衔接中,采用了中专的技能考核体系,强化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收到实效。第二课堂是做好课程衔接的补充途径,发现衔接的薄弱环节时,可用此途径,进行弥补。不容忽视的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相互良好衔接的研究,并做好这方面工作,能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带来良好的教学效益。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相互良好衔接的关键在于柔性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宗辉.第二届国际职教大会对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启示0职业技术教育,2000,(7):577.
     2 卢小平.谈职教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0教育与职业,2001,1:15-16.
     3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2-23.
     4 郝克明.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育结构体系.教育研究,2001,6:3-11.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