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日期: 2012-3-23 22:12:5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2009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


主持人:谭轶斌(以下简称“主”)

参与者:巢宗祺(以下简称“巢”)

徐思源(以下简称“徐”)

王意如(以下简称“王”)



第一节课

主:老师们,大家好!高中语文新课程研修已经进入到第十个专题。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已经有几年了,许多语文老师也能朗朗上口地说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样的一些话语,但是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又似是而非,真的实践起来又感到比较困难,有的语文老师还发出了如今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的感慨。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们今天就要来讨论“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要讨论五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当前语文课程建设当中重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新课程拟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巢老师,您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负责人,请您先来说一说。

巢:课程改革跟课程建设说起来是两个不同概念,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含义,一个是改革,是对以前的课程而言,而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确立以后着眼于建设,在这个专题里面谈课程建设的问题。学海网(www.xuehai.net)课程建设跟我们第一个专题谈到的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我们会联系起来来考虑,来讨论。课程建设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刚才你已经谈到了我们课程的性质,这个提法大家都熟了,至少,不管怎么样,可能还有一些老师还有保留意见,但是这个提法,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方面的,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是个复杂的事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它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在这个复杂多样的性质当中,我们提出来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方面的性质是最主要的、关键的一个特点,坚持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是我们课程建设最关键、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我刚才说的一个意思就是,第一要解决一个课程定位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考虑语文教育的目标,首先要考虑语文的根本目标,实际上这个根本目标也决定了我们课程的性质。根本目标一是从语文学科方面来说,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的语文素养。那么另一方面呢,你作为一个教育人的课程,你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人,培育人。不管哪一个学科,你都是要培育人。所以在这个上面来讲,有个育人的目标。所以语文既要让他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另一条,你不管是语文科还是数学科,他还有一个培育人的任务。许多语文教育的专家,也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家,就是眼睛里要有人。我不是训练机器,会读会写的机器人,他是有情感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所以,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的语文素养,还有一个就是育人,或者讲到底,对我们整个民族来讲,是文化心理建设的问题。把这个根本的目标理清楚了。在第一个专题里,我们谈了这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个就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第二个就是要解决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方面来讲,语文课程要重点解决这么一些问题,至于后面半个问题,新课程拟定的目标,我想大家都听到不少议论了。

王:关于新课程目标的拟定问题,因为我做教师培训比较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他说我们不说新课标是乌托邦吧,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老师这个话说得比较委婉,他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说新课标有点乌托邦,太理想化了。我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是这样想,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课程标准,它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它所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的阐述,我不知道,巢老师,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它是建筑在我们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新课标阐述的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达到的一种状态。中国那么大,肯定有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它目前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个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恐怕不是一个太理想化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

徐:这里面有个理想和理想化的区分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理想化,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想的状态,有一个我们要去奔的目标,但这个不等于理想化。

王:我觉得理想化,主观的色彩更浓一点,就把主观的色彩投射到客观的东西上去,不是这样的东西他看成这样的了,这是理想化,不切合实际,而理想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它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它有主观的东西,但是它跟客观联系得比较近,是我们努力一把可以到达的方向、目标,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徐:我觉得这些老师提出来,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他的意思是你这个目标,可能跟我们的实际比较远,他认为是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意味在里面。其实,刚才王老师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个目标应该高于我们现在的实际,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冲一把才能达到的,如果课程目标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就不成为课程建设需要追求的目标了。

主:对这个问题,我好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巢老师还专门撰文研究过这个问题。

巢:这些目标的提出,可能跟中国现在有些地方的学校相比,有一点距离。所以我说,是一种取法乎上的追求,刚才徐老师讲的,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如果你不跳起来可能是够不着,那么我们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或者语文课程建设就是要大家一起来跳,这是时代逼迫我们这么去做的,是世界的格局逼迫我们去做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范围落后一百多年,至少是一百年,或者讲得长一点,可能已经有几百年了,可能是十八世纪起就开始渐渐拉开距离了。现在我们要迎头赶上,必须要考虑这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显然按照常规来发展,只能始终跟发达国家保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距离。我们如果不跳跃发展,永远是落后的状态。而且我们处于世界的重大转型期,从工业时代,或者有人讲,从第一次工业化到第二次工业化,或者有人讲从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个时代的发展,国家与国家排列的位置会重新发生变化。我们现在讲挑战和机遇并存,就是讲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的机遇,就是在它的重大转变时期,我们有机会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跑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去。我想课程目标的设计,可以讲有这么几个特点:就是从它的目标定位来讲,我们要抓住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就是根据 21 世纪之初,来确定我们的位置,所以它的课程目标也好,课程建设也好,内容也好,根据这样的需要来拟定。基础性是根据我们基础教育的特点,你不能提得那么高,一下子就跨到大学、高等教育里去,基础教育要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第三个,高中教育有个不同的情况,跟过去相比,提出有选择的学习,让课程结构有个变化,这是一个方面,一个定位问题,这是确定目标的基础。第二个呢,设计的角度,最近这两天的讨论,有的就是目标也好,内容也好,有点儿——可能有的人看来——不专门,有点四不像,是语文还是多了点儿别的东西。所以我们这里讲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总结过去这么些年,我们在各个学科存在的问题,大家都是这么一个学科中心的问题,只管这么个一亩三分地。现在我们就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来人才的需要,有一些目标就梳理出来,有一些目标是专门性的,是语文专门的,有的可能是跟其他学科交叉的。还有一点就是综合性的,可能它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里设计的角度,要考虑专门性、交叉性、综合性。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结合到刚才谈到的一个问题,一个就是我们讲的有一个理想的追求,有这么一个取法乎上的指向,所以这个目标提出来,有这么一个追求,一个指向。第二个,里面体现一个过程性,我们这一个阶段可以达到这么一个目标,但是在长远的位置上,可能会达到另一个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课程目标是留有弹性的,是留有空间的,你不一定一下子就达到那个目标,我们可以有阶段性的。另外一个,课程目标的提出,还体现一个层次性。我们不同的内容上,不同的地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达到这样的层次,事实上,人跟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一个国家,你不能取一个题目来练习,来解答。考试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来解答这个问题,人跟人之间是有差距的,可能是有水平高低的差异,也可能我在这一个学科上可以爬得更高一点,可能超过你的目标,那么在另外一个学科上,可能会低于你的目标,达到基本目标,可能距离最高目标要远一点。所以这个目标体系,它的宽容度比较大。

徐:其实作为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家对于现实的语文教育是不满意的。前些年,社会上不是还有一阵语文风暴,可以说是对语文教育的一阵讨伐。其实语文老师本身对语文教育也有很多的不满意。那么现在既然语文教育要改变,提出了这么一个目标,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去热情地拥抱,应该很欢迎的,很喜悦的。我们不能抱怨这个目标太理想,离我们太远了,这个理想是不是你想要去的?如果是,那就应该欢迎啊,或者说,国家已经制定了这样的目标,那么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我始终觉得,我们的任务,那就是把理想化为现实,恐怕这个路是很艰难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太大,我不干了;或者说这个现实太让人烦恼,或者说看到太多的不满意,我就拉倒了,我这个事情就不做了,那么你作为一个教师,人生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了。

巢:事实上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有一些学生,早就达到这个目标啦。

徐:你说完全达到,我看可能未必,但是在某些方面,课标指出的方向,他们在努力,或者在某些方面,他们已经在做了。其实从现实到理想这条路是通的,是可以走的,努力一把,大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课程目标放在心里,心中有目标,然后努力去探索,大胆去实践,我想这个课改的路应该是越走越有劲的。

王:巢老师刚才说了,课标的制定,没要求大家一步到位,它有一个宽容度,它有一个层次,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比较接近你的目标,先来努力,然后再去往更高的目标努力,最后达到一个课标要求的这么一个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巢:所以这个课程目标里面,如果你仔细去研究,第一步,如果我的条件不是最好,有一个保底的目标,这个仔细研究,我们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另外就是这个目标,上不封顶。我刚才说有的人早就做到了,可能有的人比你提出的这个目标还要高呢,还不是现代的事情,在近代,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称他为大师,他当时做学生的时候,就比这个高,当然他有他个人的特殊禀赋,但是这个理想状态也不是说不能实现的。

主:刚才我们从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定位,包括课程的设置,包括学习方式,大家都都对这个问题做了探讨,我想对个别学校来说,它可能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还应该是要迎头赶上,要迎难而上,因为这个关乎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关乎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当中老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哪些问题?

巢:高中新课程进入实验区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有的实验区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有的语文老师,刚才已经说到过,不知道怎么上语文课;有的语文老师拿到新教材,感到难以把握。当然这个难以把握,有很多问题,因为编教材也是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课程标准出台以后,他怎么理解,怎么把握课程标准,而且有一个课程结构比过去复杂,教材怎么编?我们教材本身也遇到了挑战,所以语文老师拿到新教材以后,感到难以把握。难以把握还有个什么问题呢,教材刚出来以后,又没有教参,来不及编,有的老师,他已经习惯了看教参,有的老师他已经养成习惯了,所以在这个上面暴露出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可以陆续讨论其他问题。第二……个,有的老师我不管你怎么改,反正我就这么做,有的人说我没几年干啦,还有的人说,你再怎么改,将来不是还得参加高考吗?那么高考,这是个大家要对着的门槛,我就对着高考了。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让学生怎么学。

主:他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

巢:所以有的老师,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确实发生这样的情况,特别是第一批的实验区,可能现在还有,表现得比较明显。

徐:应该说他们的工作比较艰苦。

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弄到后来,他不知道怎么弄了,学生的负担更重了,听到这个我们很吃惊,我们本来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结果弄到最后学生的负担更重了,教师的负担也比过去重了。开始我在想,教师的负担比过去重可以理解,因为他遇到新教材,教学的方式上他要改变,要花很多力气,我想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有的老师不是这么回事,他的工作方式还是按老的走,负担在哪里呢?本来你要他减轻一点负担,你要他放掉一点东西,你要得到一点东西,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结果呢,新的也要,老的也不放,两个加在一起,你负担不就重了吗?所以,我们开始想不到这个问题,现在发现有的学校它还是这个状况。

徐:不仅是有些学校,有些地方就这样,据我的了解,比如说有的地方新教材出来,教材里的内容和过去的有些区别,有一些交叉的,有些是不同的,那么许多老师觉得,以前的那些好的东西,你怎么就没有呢?我必须要加进去。然后,新的东西要搞,老的东西也要加进去,那么这样一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就多了。那么从方式上,你现在要改变教学方式,要改变,一个就是刚才巢老师所讲的,可以想象的,这么一个方式的改变,它有困难。那么从操作的角度来讲,他老的也不肯放,从方式上角度来讲,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我所了解的一些学校,当然不是语文,当年进入高考,恐怕对于理科教学,情况更严重一些。这一块内容删掉了,老师觉得这一块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要加进去,而且这个重要体现在以往高考时必须要考的,于是就造成学生的负担很重,老师的负担也很重。其实你这个实验区的高考,是为课改保驾护航的,领导们总是这样说,为课改保驾护航,也就是要跟着新课改的精神走的,跟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走的。结果,他这个学校没跟着新课改走,它高考就吃了大亏了。因为有许多要减的,要删的,太难太烦肯定要删减。他担心我这个高一不教,高二不教,到最后怎么办?加入了这些东西,到最后他就很辛苦,所以呢,跟不上,学生跟不上,老师跟不上,估计到最后考出来,恐怕也会有困难。新课程啦,大家下面叫,老师叫,校长也叫,我来不及啦,甚至有些地区,学时都加长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笑,很荒谬的事。因为新课改,主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因为大家都很苦,都很重,你要去给他减负,恰恰有些地区,因为要实施新课程,所以暑假要推迟放,要延长学期,我觉得这个太荒谬了。

王:这也跟老师的一个基本理念有关系,比方说我们有些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它的篇目是比较多的,它的意思就是给老师一个选择的空间,让你发挥你的自主性,就是你觉得你的学生、你的学校、你的学习状况适合教哪些课文,你可以在这个范围里面选,但是我们的老师一看到就不会选,他觉得,我选了这个,你考了那个怎么办?然后怎么样怎么样,干脆保险,我全上。

徐:我们有时要请教材编写者跟老师对话,许多老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来应对,比如说,必修课有时要学两个模块,要学两本书,两本书我怎么教,许多选文,都是新的,老师没有接触过的。编教材的就说,谁让你们每课都上啊,我就是给你那么多,给你一个选择的空间,选择的余地。老师就说,我怎么选?我不知道怎么选。所以我们一线老师还没有去适应这样的一个方式。自己还没有一种主动选择。

巢: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按模块来编。那个时候在启动教材编写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些想法,就在讨论,你是两个模块合在一起编写教材呢,还是一个模块编一册教材,后来一些教材单位,都是一个模块编一册教材,因为他觉得两个模块合在一起有个麻烦,必修是五个模块,你两个模块合在一起,多出一个模块,是不是 它不相称。想来想去,他们就是一个模块一册教材,一个模块相当于就是过去一个学期教材里的一半,半个学期,这个编出来,显得很薄,看来看去,不像个教材,所以就增加一些内容,挑一些选文,搞一些活动的设计,供教师来选择,而教师的习惯,你给我什么,我就教给学生。 2004 年的时候,我在一个省里面,跑到一些学校去调研,我就讲,你可以选择啊。到最后那些老师给我的回答,你知道什么啊,看看这些选文都很好,老的也不错,新的也很好,舍不得放,还是一个舍不得放的问题。那么舍不得放,你也可以用这么一个方式,你在课堂教学中你教一些,还有一部分你让学生自己看看,教材编写的人原来也就是这个思想。

徐:其实有一些教材,它就是明确的,老师选择一篇,选择一个,两篇当中你选择一篇,有些老师它这几个字是不看的。

主:他这是固有的一种思维方式。

王:我觉得他可能有几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就是刚才巢老师讲的,他觉得都很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不知道好坏。他没法选择,刚才一种是他不舍得选择。还有一种,他没法选择,他不知道。很多老师都跟我们讲过,你们能不能做个样子?这个教材,哪几篇是精读的,你勾一下,哪几篇是泛读的,你也勾一下。在培训中经常会遇到,然后叫他自己弄。他不敢弄,为什么呢?高考。就怕我这边做了,考试怎么弄?(徐:统考)它这样几个东西在一起,就造成这个方面特别有问题,放不开手脚。

徐:客观上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有些地区,客观上的统考有这样一些情况。

巢:我想插进来说几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上的问题,因为新课程提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三个维度的目标的融合,有的老师备课,可能是学校的领导也要求这样,三个维度的目标怎么样,那么你要清楚,知识怎么样?能力目标怎么样?过程与方法怎么样?都备得很仔细。上课的时候呢,前半堂课落实工具性目标,后半堂课落实人文性目标,全部把它分解开来。另外还有,听说现在要强调人文性了,那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他有的时候就离开了核心内容,远离文本,远离核心内容,大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抛开了有关的核心内容。还有一个,不是最近才有的,已经有了好几年了,偏重于教学技法。还有就是在多媒体设备上下功夫。上课的时候要讲究课堂气氛热闹,评课的时候也要看看课堂气氛是不是热闹,老师的课是不是精彩,所以有些观摩课听了以后,大家都在议论,这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有的老师在说“超女、超女”。会产生一些误导

徐:课堂就是一个秀场。

主:就是在作秀。

巢:就是要好看,所以近几年来有些评课,你的评价体系朝那边倾斜了,那么老师都是跟着你这个方向来走,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很务实,很朴实的课,往往我们讲,就是用很时髦的话,应该“隆重推出”,课堂教学一定要务本求实。

主:课堂是不是动起来,要看他的思维是不是动起来。

王:我在上海的复旦附中听过一节课,上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个老师,我印象很深,他基本上没动用什么设备,或者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配个乐来朗诵一下啊,或者什么,他是以他的讲述,他的朗诵来带动学生的,但是那个课上得非常成功,下面的人都说很感动。我想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会很有收获,看得出来那种感情上的共鸣。我们那个时候去评课,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想这个课例证明,重要的不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可以达到目的的话,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哪怕就是巢老师讲的,哪怕没有一点秀的成分在里面,很朴实的,没有一点秀的成分。确实很打动人。我想,像《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歌,又是徐志摩这样的一个人物,如果放在另外一些老师手里,很可能上成一堂很漂亮的课了,影视的东西插一点,音乐插一点。他一点都没有用,但是照样能把课上好,是很朴实的一堂课。

主:其实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过度的包装,还是应该原生态的呈现。

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跟前面讲的一个问题有点相接近的,学校的整个工作它是围绕考试,前面我们讲到的一些问题,它也是这样,他舍不得放,他担忧的是考试,当然有的是老师自己眼光的问题,还有就是担心考试,其实学校里面的工作,整个学校的工作,刚才讲到课时的安排,都围绕考试在转,所以他做的评价工作,所谓的整个的评价工作就是考试而已。这个情况当然不是现在才有的,前些年,可能在几十年前就有。我听说有的学校,高中三年里面,他新课就上两年,还有一年时间,它是用来反复操练的。我那个时候听说就觉得很惊奇,怎么这样的学习?

徐:巢老师,甚至于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课程改革之前,用那个老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语文课到高三,还是有两册书是新的,它是认真去学的,到下学期寒假以后,我们到三月,甚至于有的届次到四月,新课还没完,因为新课的教授和复习,我们是一起穿插进行的,所以到四月份还在上新课。上到四月份结束,然后就进入高考,那时候是七月份考试。但是现在新课程以后,反而有些学校,加大运动量,就是你不是有必修、选修了吗?必修是必须要上的,选修不是我选的吗?我看到过一些学校,它就是大运动量的题目的操练。

主:到了高三,教材几乎是被打入冷宫的。

巢:所以,我在想这个问题要解决得好,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需要有过程。一方面,管理部门,教育理念不一样;教学条件,各个地方也有困难;师资建设,我们又跟不上。还有,大家都期望高考有所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然是会发生的,当然我们也要探索,高考有高考的难处,怎么样既要保持公平性,客观性,同时也要用新的理念去推动、支持课程改革。这个需要有个过程。另一方面,还是需要转变观念。其实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学校,它就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在操练应付高考上面,结果学生还是考得相当好。所以,特别是语文,不是靠操练应付高考,能把语文水平操练得提高起来的。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后面我们还要讨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教师他对教参教法的依赖,刚才王老师讲到那个例子,一位老师他把《再别康桥》上得那么好,他功夫不是花在教参上的,他自己反复去琢磨这个诗,自己也要反复去吟诵这个诗,把自己的感情能够慢慢地跟诗人放到一起去了,他完全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来,那个时候他吟诵才能让人感动,否则你装出来的那种情感,一点不会打动别人的。所以这个时候,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你自己带着学生读书,你自己先要读上十遍八遍的。

徐:还有一个老师带着学生去学习,你要帮着学生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说,面对一个作品,他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自己没有一个阅读的体验,你无法去体会学生会有什么问题的,你说备学生的话,老师必须自己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你拿个教参,你根本就不会去想,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

主:这要备学生,备教材,我曾经看到有一个单元,它是动物世界,它前头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布丰的文艺性说明文《松鼠》,完了之后,它又选了一篇法国的历史学家的散文《云雀》,但是老师缺少对文本的把握,缺少对单元的整体把握,上好这个说明文以后,先解决这个说明顺序,然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那么《松鼠》这样的文艺性的说明文,你可以这样上,当然这个上法上可能还比较老套,但是还过得去,但……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