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日期: 2012-3-22 21:52:5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飞娟

摘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本文从趣味引导式教学、病例分析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三个方面探讨改进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物化学,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农学、园艺、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技术等众多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是各学科联系的共同语言,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仅影响生物类专业的发展,而且也对其他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理论知识较难,同时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教学工作者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1、 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简单、形象的比喻描述某些事物或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比如,在讲解维生素B1与代谢的关系时,我们以188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研究的荷属东印度地区普遍流行的“脚气病”为例,从发病的症状一直谈到是由于在他所研究的实验鸡群饲喂“精大米”所引起的结果,当在“精大米”饲料中添加米糠后其实验鸡群表现的症状又消失了,然后提出为什么“精大米”饲料会引起“脚气病”的发生?最后再介绍艾克曼后来从米糠中分离到一种碱性物质——生物胺,即现在说的维生素B1,让学生对维生素B1的化学性质和缺乏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目了然。又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的抑制作用原理时,可以先讲古代日本渔民打渔趣闻,他们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藤条壮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后来研究发现鱼的死亡是由于呼吸链被抑制,细胞缺氧而死亡,就把这种抑制剂称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再如,为何饮牛奶后半小时内不能吃水果;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可以自救;为何人不吃肉还会长胖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既可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趣味引导式教学,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化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病例分析教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这就要求生物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触类旁通,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疾病以及卫生保健等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例如利用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介绍抗生素、抗癌药的机制;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蛋白质代谢的知识分析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利用酶原激活的知识讲述急性胰腺炎产生的生化机理;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
   病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实例相联系,使学生发现生物化学的理论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记 硬背的空洞知识,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总之,病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有积极意义的[3]。
   3、 互动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作拓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在讲课时我们要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解答,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讲课生动活泼。
   要开展讨论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出3~4个讨论题或附1~2个临床病例,所选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比较、联系的基础上作答,尽量拓展知识面,联系临床实际,使理论课与讨论课内容互为补充和延伸,例如在学完代谢篇后就可以让学生计算葡萄糖、乙酰辅酶A、谷氨酸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ATP数,通过计算,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糖类、脂类、氨基酸的代谢途径,还可以加深对物质代谢途径之间联系的理解。其次,组织安排课堂讨论,提前将讨论题及所需参考书目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由学生主持,学生提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同组者可以补充。最后,由主讲老师引导归纳总结,学生将书面讨论稿上交,由教师批阅记分,作为平时成绩。
   互动讨论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以上仅是我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复杂系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如何去做。只有高素质、严要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而教师就要不断的吸收新鲜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4]
   参考文献:
   [1] 唐徽,孙设宗,朱明磊。 医学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81-85.。
   [2] 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 教育科研,2009,3(1):87-99。
   [3] 江渝,钟小林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 西北医学教育,2001,9(2):86-87。
   [4] 陈瑜,林德馨。适应学科发展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2(2):39-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