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在高职高专新生中开展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职高专新生中开展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日期: 2010-7-23 4:45:57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高职高专新生在入学之初面对众多的包括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加之他们学习经历的特殊性和心理特点的特别性,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格外突出。文章从心理预防和干预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评定
   高职高专新生入学之初,面临思想和行为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迷茫、焦虑、自卑、苦恼、抑郁甚至轻生意念等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据统计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为22%—30,9%,各种神经症,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的,占其中的17,8%—20,7%[1]。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在高校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新生中及早开展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尤为突出和重要。
   —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辅导”意义,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预防相关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关键环节,和学生接触最频繁,虽然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专职辅导员,但是对辅导员的工作和专业知识要求却良莠不齐,据调查统计,高校辅导员90%以上不懂心理学,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从2004年我国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能进行了拓展,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这其中包括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由上述“实际问题”引发。
   辅导员的工作应突破传统的被动式管理模式,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同时,通过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发扬主动引导、主动干预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恋爱观给与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观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高职高专学生入学之初遇到的实际问题之一就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学时代一般是被家长和老师逼迫着发展起来的,他们缺乏主动地探索性和自觉地控制能力,这使得他们在进入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后更容易放纵自己,再加之他们本身对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他们很快陷入迷茫、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他们的自卑、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个人以后的发展。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为新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前我们总把这个问题放到学生毕业时,以至于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大学新生进校后没有目标和追求,放松自己,不思进取,或流连于花前月下,或沉湎于网络游戏,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几年下来,专业知识掌握差强人意,个人能力也没有提高多少,大学生涯结束,收获寥寥,甚至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由此,高职高专辅导员在学生入学之初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选择、能力等),为学生进行人生目标的规划和指导,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划分不同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任务,对于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给予合理引导,使得学生能尽快认清个人发展意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大学生活。
   二、宣传心理学有关健康知识,让学生主动预防
   学生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原因之一是不懂相关的心理健康常识,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2008年,本人在对2300名高职高专在校生进行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心理健康包括的内容知之甚少,从另一个侧面这反映了学生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意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在高职高专新生中可以有计划的开展各种具有不同针对性的知识讲座,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或传媒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认识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三、微好心理健康的筛查工作为心理问题干预提供有效依据
   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排除,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还相对比较严重。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出走以及不必要发生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如果事件发生之前,老师、同学能及时发现异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学校能够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干预,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这也充分说明学校及早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新生由于自卑、意志力差等问题,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精神压力大、人格扭曲等心理问题。为了准确、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学校可选择我国自行编制的,符合我国国情及学生特点的评定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一个大学生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来测量心理困扰,作为主要的筛查工具,检查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干预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从人际关系、学习状况、校园生活、情绪、自我和满意度等方面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用以测量和把握大学生人格或性格特征)。结合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给予测评,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早、及时进行干预。
   四、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干预效能
   心理咨询室是校园内有效而权威的心理干预机构,但仅从心理咨询看。目前大学生中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愿意寻求心理咨询的比率为40%,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平均比率是9%[2]。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当心理问题出现时,他们并不向这一机构寻求帮助,而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一般求助的对象首先是同学朋友,或者依靠自己解决,其次是父母亲人,选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的比率很低。可见在其他帮助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学生有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咨询老师的帮助。而学生不选择心理咨询的原因主要是相信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包括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帮助资源进行调节。王水珍等人[3]的调查发现,当大学生认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周围的人也不能提供有效帮助时,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就会大大增加。心理咨询工作者要认识到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往往是把心理咨询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尝试,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和问题要审慎对待。大学生由于对咨询机构和咨询程序不了解也是求助行为没有发生的一个原因。李华香等[2]人的研究中表明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和偏见最小,所以在高职高专新生中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他们一开始对心理咨询机构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求询意愿。
   参考文献:
   [1]宋迎秋,曾雅丽,姜峰,变态心理学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界定探究[J]中国校医2007,21(1):115—117。
   [2]李华香,钟向阳。余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5期:15—17
   [3]王水珍、邵国平,大学生心理咨询心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 5,(12),27—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