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师范学院062班 乔娇
内容摘要: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本成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本文结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1、要有明确的班级德育目标;2、借助教学培养价值观?;3、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养成教育;4、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道德 问题 对策 养成教育
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本成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那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有的小学生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误。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变革中学生的德育要求。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多元化价值观随之而入。学校德育教育已到了非反思不可的程度。
1、德育内容:抽象空洞、陈旧不变
德育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及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目前,我们的德育内容,基本上不具备操作性、可遵守性,更谈不上实践性。道德教育更是与小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
2、德育目标:层次不合适,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德育目标层次上的不适合,是指德育的理论运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错位。道德的知、情、意、行是构成小学生品德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的形成。
我国目前小学的德育目标,只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忽视小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谈不上让小学生感受生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一方面高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视分数如命。就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道德教育来说,它的目的也不在关注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的精神发展,而更多地受外在的功利的制约,其活动亦越来越带功利的色彩。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小学生中出现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上的两面性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长期以来,在教育思想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在考核、评价制度上,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考试成绩“一分值千金”,而品德行为则“无分、无价值”,品德再好,差一分仍上不了学。在这种导向下,德育在定位上只是教师教、学生考试。教师只是把德育简单地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也只是采取简单的记诵方式,把提高分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一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3、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多是简单化的灌输,缺乏针对性的说教,没有给小学生留下主动思考、讨论、选择与行为的空间。这种简单的、单向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参与的灌输式教育,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
目前,在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在方式上是一阵风,正如人们所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缺乏由外到内的渐进方式。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应该采取搞运动的方式。只讲形式,这样做只能是雁过无毛,根本收不到实效。
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
要有明确的班级德育目标
小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班级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
2、借助教学培养价值观?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任课教师若能在平时对学生注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有“才”的学生,还能促使学生成为有“德”的人。? ?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思想都会在教材中得到反映。教学既要传授严谨的科学知识,又要引导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我们说教材具有思想性,并不是说把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用来进行道德教育,而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施教的对象,设计好教学情景,适时进行教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故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各门学科都可以采用。例如,在自然科学课堂上可讲述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和科学小说里的故事;在社会、文史思想类课堂上,好的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道德价值观,能使小学生既欣赏到生活的美,又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雷锋的故事》就教育了几代人。? ? ?
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养成教育
(1)教师要为人师表
在学校里,学生和班主任在一天里接触的时间最长,开展地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地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小学生把老师当成了圣人,老师是小学生心中最完美地偶像。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穿拖鞋进校园、课堂,首先自己要做到服装整洁、大方,不穿拖鞋,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每天早上和学校卫生大扫除时,尽量做到与学生一起打扫;教育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见到地面上有纸屑,就要弯腰捡起来;在遵守纪律上,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首先做到上班、上课从不迟到;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声得教育,同时也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榜样,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服务体验培养道德情感? ?
服务体验是要求小学生们学习为他人服务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宝贵策略。学习服务的例子包括:辅导同学解决课业上的困难;自愿承担班级劳动;为学校的各种需要出力;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探访病人;清洁社区环境等。
小学生通过积极帮助他人,得以亲身体验地学习,道德意志得到激发。服务的学习课程,需要有计划地像学科课程一样去认真设计,其内容、方法和目标都必须明确。在美国的学校,每个小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义务服务学时,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目的还在于通过亲身的服务和实践形成人的道德规范。
4、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 ??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少年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储启东.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对策[J]. 小学教学研究,2008?(7).
[3].李秀净.如何实施养成教育?[J]. 班主任?,2005年4期?.
[4].胡淑波. 初探生命教育[J]. 辽宁教育?,2005年5期?.
[5].陈立太. 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内江科技2008,29(12).
[6].吕赟. 应加强对小学生的时事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3).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