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影响高职生就业因素之我见

影响高职生就业因素之我见

日期: 2010-7-23 2:08:14 浏览: 4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兴起,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数量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从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指出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适合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就业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职业趋向、就业方式和就业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等分配,而是要自己找工作。经济收入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上越来越重要,三资企业的吸引力已远远大于以往最吸引大学生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不正确,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比较普遍,从而形成“有的学生没工作做,有的工作没学生做”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毕业生心理状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观念是高校德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分析
   1.在市场经济下,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实惠、功利,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但受社会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学生择业过多地重视经济利益,往往把职业的经济报酬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对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趋之若鹜,却舍弃了国家利益和职业的理想价值。有一部分毕业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择业时滋长了虚荣、攀比心理和好高务远的心态。还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就业关心不够,甚至不闻不问,或到单位工作几天后就辞职不干,基本处于失业、待业状态。
   2.缺乏应聘技巧,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挫折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自身条件比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害怕找工作,不敢到人才市场求职应聘。还有很多学生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没有勇气同别人竞争,白白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有些毕业生在择业面试过程中经历第一次小小的失败以后,就陷入苦闷、焦虑、失望和悔恨的体验之中,看到竞争者手中的高学历、高学位证书,显得惊慌失措,信心不足。还有部分毕业生不考虑自身实际和专业方向,盲目追求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单位,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造成不健康的虚荣心理。还有些学生在择业时盲目攀比就业单位的待遇,不是比将来谁为社会做的贡献大,而是在职业岗位方面比较高低,严重影响了自身就业。
   3.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职教育的优势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受专业特点影响,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深入基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部分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只想一毕业就走上领导、管理岗位,对生产第一线等基层岗位缺少兴趣,眼高手低,不切实际,造成了就业中的心理误区。
   4.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在“如果你有更好的就业选择机会,你会如何”的调查问卷回答中,54.5%的学生认为“愿意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更好的环境就业”。27.6%的学生表示“我的目标和期望值看单位对自我价值的回报”。有17.9%的学生认为“有些忧郁和茫然,不知如何选择是好,参考家长的意见后再做决定”。在“你认为到订单班就是企业的一分子吗?”回答中,76.8%的学生认为“想到企业工作,但没想到是企业的一员”。可见,一些高职生在职业追求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
   5.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在“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你愿意与你同等或高于自己学历的学生竞争吗”的调查问卷回答中,有94.7%的学生认为“希望与自己同等或高于自己学历的学生平等竞争,学历并不代表能力”。有0.78%的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在“你认为360行,行行出状元可能吗?”的问题回答中,37.4%的学生认为“可能”,62.6%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可见,高职生普遍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存在着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其他因素
   1.经济发展就会带来好多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只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才会出现更多的用人单位,而这些用人单位是否景气又被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所影响着。同时用人单位的景气性与否又直接限制着用人单位的需求量。用人单位需求量小,甚至一些单位还没有需求信息,这就使一些院校的签约状况大不如前。
   2.毕业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程度
   产生这一因素的原因是他自己毕业后面临找工作时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据我了解如果在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就业岗位会是比较有限,你想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要拥挤到沿海发达地区,再怎么发展,岗位都是有限,但是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地方,西部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这些岗位等着他们,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些学生想过这一点吗?我们大家过去都说进入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得到社会家庭的宠爱,于是他们就觉得一步要找到理想的岗位,所谓理想就是坐办公室,收入比较高。不愿意从基层,踏踏实实的做工作,这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学校知名度影响学生就业
   一些院校由于不是名牌大学,用人单位不能充分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甚至出现有一些用人单位打出“只招某某大学学生”的旗号,这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向用人单位解释一下学校的概况,学校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外包装”,加强对外宣传,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高职生就业的解决对策
   1.社会和学校都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实习机会
   各高校可在校外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种就业培训;政府积极倡导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打破仅仅安排应届毕业生实习的规定,为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每一学期或每学年都安排一段实习时间,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因为据统计,各种招聘会上,60%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之一都是“有经验”,而应届毕业生不通过在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又哪有经验可言。
   2.贯穿始终的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作,各高职院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对他们开展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通过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等指导教育,使他们在三年的耳濡目染中就能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就业和职业概念,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规划,并随着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用人岗位需求的变化,在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要求的能力,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3.规范职业中介,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由于大量的职业中介机构在行业行为中缺乏诚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相关部门在审批中介机构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重塑职业中介机构的诚信,让这一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高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为切实可行地把教学过程和学生就业问题相结合,并有效地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为宗旨的基础上,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