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日期: 2011-4-15 17:38:5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杨达平,陈红秋,粟连秀,梁立盛,李雄,韦翠容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ER、PR在47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2%和59.57%,ER及PR的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48.93%和34.04%。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子宫外病灶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学海网(www.xuehai.net)结论 ER、PR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受体 雌激素 孕激素类 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2],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作为肿瘤标记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了ER、PR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7例,年龄32~69岁,平均55.3岁。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按1988年FIGO标准进行[1]:Ⅰ期27例,Ⅱ期9例,Ⅲ期10例,Ⅳ期1例。组织病理类型为:内膜样腺癌42例,腺棘癌1例,腺鳞癌4例,腺组织学分级为G1(高分化)27例,G2(中分化)12例,G3(低分化)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

  1.2 方法 

  留取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组,同期取25例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快捷染色法,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24h,常规脱水处理,石蜡组织切成3~4μm厚度,脱蜡至水后,用PBS(pH7.4)冲洗3次,每次3min。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滴加ER、PR单克隆抗体,室温下孵育60min。PBS(pH7.4)冲洗3次,每次3~5min。滴加快捷型酶标羊抗鼠/兔IGg聚合物(KIT-5020)。DAB显色,水洗、苏木素复染。ER、PR鼠单抗体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

  1.3 结果判定 

  激素受体阳性为细胞核呈棕褐色。切片中阳性细胞无或少于癌细胞总数的10%为阴性;阳性细胞占癌细胞总数的10%以上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 

  两组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5.77,P<0.01及χ2=8.31,P<0.01)。见表1。表1  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略)

  2.2 ER、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7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以G1的ER、PR阳性表达率最高,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χ2=5.47,P<0.05及χ2=5.06,P<0.05)。47例子宫内膜癌中有65.96%(31/47)的病灶局限在宫腔,且浸润深度仅在浅肌层内。说明子宫内膜癌多数生长缓慢,癌灶以直接蔓延生长为主。随浸润深度加深及子宫外病灶转移,ER、PR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05,P<0.01及χ2=8.02,P<0.01),见表2。表2  ER、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ER和PR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中,是子宫内膜接受性激素(E)和孕激素(P)统一调节的物质基础,其含量及分布随体内E和P的水平变化而变化,以完成不同生殖状态下对子宫内膜功能的调节作用。ER和PR水平的高低在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3],正常子宫内膜的ER、PR双阳性率为90%~100%,而子宫内膜癌的ER、PR双阳性率为50%左右[4]。本组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PR的阳性表达率为92%,47例子宫内膜癌ER、PR双阳性率为48.93%,与上述报道一致。癌变后ER和PR含量显著下降,说明ER和PR的丢失与增加细胞恶性转变有关系[5]。细胞癌变后,受体的产生和作用受到损伤,部分细胞受体丧失了对性激素的识别功能,由激素依赖性转化为非依赖性的去分化特征,当癌细胞的恶性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组织就会失去性激素受体。从而支持了子宫内膜癌为性激素依赖肿瘤,受性激素的影响和调节。因此测定ER、PR可以作为指导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治疗指标之一。

学海网(www.xuehai.net)

  研究表明[6~8],子宫内膜癌ER、PR含量与其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ER含量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有关,分化好的肿瘤,ER含量高,分化差的肿瘤ER含量低[9]。本组发现ER阳性率和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肿瘤分化程度越高,ER、PR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分化程度越差者,激素受体阳性率越低。这一结果与程秋蓉、吴淑萍等[2,10]报道的相符。本研究还显示,ER、PR阳性率表达与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和子宫外病灶有关。由于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学分级、病理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子宫外病灶,特别是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分级,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ER、PR的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复发中起重要作用,ER、PR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与预后关系密切,对临床估计患者预后和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的基础是肿瘤对性激素的依赖性,即肿瘤细胞内含有功能完好的性激素受体[11]。激素受体的存在说明肿瘤细胞的功能尚未完全丧失,对性激素的刺激仍有一定的反应,这为内分泌治疗提供必须的基础和获得疗效的保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应用特定抗原的抗体,同组织切片和玻片上的细胞进行结合,采用与酶标记的第二抗体的间接方法[12],是一种形态学定位方法,能明确受体的组织来源,从而排除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非肿瘤组织间质和肌层中含有的ER、PR的干扰,为临床估计预后,指导激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程秋蓉,马玲,罗雪梅,等.子宫内膜癌ER、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8,15(1):1-2.

  [3]魏文锦.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J].临床实用医学杂志,2006,7(3):122-123.

  [4]李汉萍,李诚信.妇科恶性肿瘤的性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16(9):521-523.

  [5]Bircan S, Ensari A, Ozturk S,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c-Myc,c-Jun and estrogen receptor in normal, hyperplastic and neop lastic endometrium [J]. Patholoncol,2005,11(1):38-39.

  [6]Kohlberger PD, Kieback DG, Breitenecker F, et al. Epithelial and stromal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true color computer-assisted image analysis versus subjective scoring [J]. Gynecol Oncol,1997,64(3):404-410.

  [7]Carcaniu ML, Chambers JT, Voynick IM,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 tor content in 183 patients with endomertrial carcinoma, part 1:clinical and histologic correlations [J]. J Clin Pathol,1990,94:247.

  [8]齐卫红,鹿彩莲,孙显露,等.子宫内膜癌细胞核DNA含量及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J].实用妇科产科杂志,2000,16(3):151-153.

  [9]中山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外科病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1.

  [10]吴淑萍.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4):228.

  [11]孙乃英,孙明强,戴淑玲,等.C-erbB-2、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7,18(4):19.

  [12]徐从高,张茂宏,杨光季,等.癌—肿瘤学原理和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74.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