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德育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德育

日期: 2011-4-15 13:18:1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马德华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德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渗透德育可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教法改革、网络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新世纪的技术人才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提供有力的智力辅助工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提高,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根据几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不容忽视。学海网(www.xuehai.net)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许多问题,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这就对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责任感和信息道德,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自觉地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渗透德育是使中职学生养成强烈的信息责任感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需要。
    其次,这是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的客观需要。目前,中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
    一是缺乏应有的计算机应用公德意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许多学生在上机时会不负责任地删除或更改他人文件夹中的内容,对修改桌面、设置屏保密码,调整显示器的显示参数的工作乐此不疲,技术好一点的学生会利用上网的机会下载一些破解程序,破解还原卡保护密码,任意修改注册表和CMOS参数,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软件对学生用机的控制,随意插拔网线,或趁教师不注意挖走鼠标球等。这些行为不但会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计算机应用的公德意识变得淡薄。
  二是同学间缺少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设置的稍有难度的作业,技术比较好的学生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宁可自己在一个狭窄的思路上埋头单于,也不愿意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技术较差的学生在请教技术较好的同学碰钉子后,会变得比较胆怯,为了完成作业,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要么依赖于网络的丰富资源将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一交一了事。久而久之,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精神淡漠了,同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意识泯灭了,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了。
    三是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诱发心理障碍。网络对于有强烈求知欲的中职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中职学生心理的不成熟,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从中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可以体验到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的自信,从而一头扎进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有些学生热衷于网恋,由此引发一系列情感纠葛,甚至出走或者自杀;有些学生同时拥有多个代表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说谎,骗人,热衷于网络交际,逃避现实,出现双重人格,导致人际交往严重错位。据深圳新闻网报道,在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达14.8%,远远高于成年人。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学生的网络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我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学海网(www.xuehai.net)   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一要从学生如实填写上机登记册、不随意更改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下课关机并摆放好键盘和座椅这些小事人手,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二要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三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的过程中,本身要有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发挥德育主体的潜能,有效地改善德育的效果。
  实施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变,为学生创造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环境。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小单元,分配到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集体讨论,形成结果,逐组演示。然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使所有学生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这一过程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依靠集体的力量攻克难关的吃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互评,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其工具理性可以改变受众。因此,为了防止中职学生的人性异化和在网络中误人歧途,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一要使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在学生中可以开展“中职学生应不应该上网”、“网络对学习有什么帮助”等话题讨论,通过讨论统一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二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经常找学生谈心,化解学生因迷恋网络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要培养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但美国华盛顿计算机伦理研究所推出的“电脑伦理十诫”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提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也可针对一些典型的网络违法和犯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提高对网络违法和犯罪危害性的认识,自觉规范上网行为。
    总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把“以德为首”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到实处。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