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日期: 2011-3-1 16:11:1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游牧,赵伍西,胡命宝

【摘要】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 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  备教材;备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bstract】 Pathogen 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d required medical course.It is a prerequisite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specialized courses.In this study,we carried out some reformation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during pre??class preparation and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order to give some experienc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eparation of material;preparation of stud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为满足社会变化和科学进步对医学人才的要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完成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课前充分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学海网(www.xuehai.net)若此环节存在问题,将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1 备教材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于2002年2月在大连召开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决定在第四轮临床医学专科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第五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并决定把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三方面的知识融合为一本教材,定名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1]。教材编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力求体现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2]。全书分为3篇,按80学时编写。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计9章;第二篇为医学病原微生物学,计25章;第三篇为人体寄生虫学,计13章。全书共390多页,共计37万余字。在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材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牢固地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反复思考,整体理解,对每个篇章的内容,要烂熟于心,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做出取舍、简化、补充,再根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周密的分析、编排。另外,教学时还要注意把书本内容和学科前沿总结出来,与临床统一起来,然后再系统、有侧重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取舍得当,重点、难点选得准,讲得透。在此基础上,对于年青老师来说,要想真正备好一节课,还需要书写出完整系统的教案。书写好一个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1.2 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准备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只有教与学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相对于备教材,很多老师更容易忽视备学生。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解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讲课时只顾及内容的叙述,认为只要完成教学进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其结果必定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勉强能跟上教师的讲授,多数学生因理解困难而放弃听课[3],失去了作为基础课的意义。因此,在备课时,要因材施教,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时常自问:第一,对于所授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在学习时掌握的情况。第二,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最后,“备学生”时要留有余地。我们在“备学生”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拓展发展的空间,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小学生、中学生,而是有自我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的感觉,历来是医学知识中不易系统讲解的内容。此外,由于该课程的讲授安排与临床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一段距离,学生尚未接触过临床问题,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的关系、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联系,从而难以引起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4]。因此,要想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剔除一些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的顺序进行授课[5],这样调整以后,内容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对这门课也变得容易接受。对于各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进行了如下改革:

  2.1 免疫学

  免疫学近年来进展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其科研和应用前景广阔。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免疫学内容较难理解,在基础免疫学部分教学中的重点主要是介绍一些免疫学基本概念,如抗原、抗体、补体、免疫系统等。这些概念虽然简单,但却是现代免疫学的基石,如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ting 等现代的实验方法也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检测的。临床免疫部分应与临床密切联系,精讲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突出病理性免疫,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讨论,理解免疫病理的机制;免疫学应用部分包括免疫学防治、免疫学检测,突出“新”字,删除如沉淀反应等临床早已摒弃的内容,重点介绍快速灵敏的免疫标记标本[6]。

  2.2 微生物学

  病原学中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其中仅细菌学概论中就有30多种细菌,如果不系统归纳,不注重相互间的联系,按书本顺序泛泛而谈,一个细菌一个细菌地介绍,机械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内容,显得十分单调、贫乏、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失去了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7]。如何设计一条最简捷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路线呢?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两种主要的方法:①参照教材,依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进行分类安排教学,即将微生物分成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及动物源性的微生物[8]。这样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各类微生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领会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按照细菌致病的过程,把教材的内容划分为5个小段进行分讲:传染源的来源、侵入途径、致病物质、致病过程、预防和防治。在第四个致病过程中略讲了其临床症状,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的临床课中会有详细的介绍,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突出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再结合微生物实验讲授。

学海网(www.xuehai.net)

  2.3 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和医学原虫,教学内容也主要是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性等方面。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且很多内容相近,学生感觉比较抽象,可通过其流行病学的相关性将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的一些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进行相关教学[9]。老师可以科普讲座形式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流行和致病特点。

  3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书本上的内容多是一些经典的内容,而且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些新成果和新进展,也难以体现现实中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状况。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很多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与本学科有紧密联系,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因此教师也应该对临床近年来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当前医学临床发展相符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10]。比如,近期较流行的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是在安徽省阜阳市首先发现的,后来其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疾病,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见到。因此在教授肠道病毒时就添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其病原学特征、流行概况、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教学效果明显,这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遇到手足口病患儿,无论在临床治疗还是理论知识上都表现突出,受到实习医院的赞扬。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迅猛,又恰逢学生开学,所以教研室针对严重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避免学生产生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全系范围开展专题讲座,从流感历史、流感在我国的现状、病原学特征、流行趋势、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预防原则等多方面,告诉学生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引导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同伴教育”,使这些科学知识能够很快在全校范围内传播。通过以上措施,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收到了良好效果。

  4 教改成果

  为全面了解本次教改成果,我们选取了淮南联合大学护理专业2007级2班和3班为分析对象,其中2班为实验班,3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教改后新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考试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卷,任课教师不参与,阅卷由教研室老师统一标准,统一批阅,实行教考分离。数据处理:将每名学生的学号、每道题得分、总分用Excel 2002 和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比较(±s)

  由表可看出,实验班的卷面平均分为76.19分,对照班的卷面平均分为72.18分,普通班的卷面平均成绩高于预科班(P=0.01<0.05)。说明该教学法确实能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其原因可能是该次教改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同时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明该教学法是可行的、有成效的。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祖国医学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大众健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曹德明,关静岩,许正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编写的原则、做法及教学建议[J].检验医学教育,2004,11(3、4):21??22.

  [3] 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4] 叶峥嵘,张宏方,环诚.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80??81.

  [5] 林霞,缪晓辉.本科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56??1158.

  [6] 王宇平.单招高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72??73.

  [7] 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179.

  [8] 严华,李国才,陈红菊.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957??959.

  [9] 李波清,刘士霞,张玉梅.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2):154??155.

  [10] 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9(6):32??33.成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