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对策

日期: 2010-6-5 8:25:2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为明 王秀英

摘 要: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展,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快速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构成上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生工作 挑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之日益激烈。高校从办学的角度,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这将成为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生命线。因此,高校就业机构工作成效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并受到高校领导的深度关注。

学海网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以后才出现了首批新式学堂,即近现代高等学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达42%。2000年高校再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可见,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3%。到2002年末,这个数字已近15%,初步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变化集中体现在:
(一)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加上高考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报名条件逐步放宽),大学生构成和素质层次将呈现多样化及复杂化。
(二)大学的理念将发生深刻变化。首先是办学理念要更新。大众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是市场的规定,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偏好、家庭背景的差异,这就使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出现成为必然。相应地,大学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大学学习方式从单纯知识型学习向复合型学习转变。
(三)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正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认为的“大学毕业生要找的只是一个工作,而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信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项贤明教授认为,“大众化的内涵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的概念,它还包含结构上的变化和质的变化。”
二、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
(一)学生工作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都发生新变化,学生工作理念也将要更新与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被视为“消防救火队”或者“高级保姆”,究其原因是学生工作尚未建成一个为广大师生所认可的、能应对变化的科学工作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将学生全面发展概念化,过分强调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极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二)学生工作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说教为主的而且相对封闭、脱离社会的思想教育模式受到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和社会开放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结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生思维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新理念以及大学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首先,大学办学规模上的急剧扩大,加上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包括报名条件的逐步放宽),大学生思想素质层次将呈现多样化及复杂化。
(三)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学生工作“做什么”,也就是对学生工作内容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传统的学生工作内容杂乱而且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性,因此学生工作内容需要重新统筹与安排。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勤工助学、奖惩、协助宿舍管理等。
(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变化
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学生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工作专业化、高水准,因此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尽管高校对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有学力层次要求,但因为工作人员大多是本校毕业的学生,加上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政策导向影响,学生工作队伍存在着很多不足,集中体现在:其一,队伍不稳定;其二,自身素质不高;其三,知识面不够宽;其四,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最大的问题是,队伍缺乏一定的职业性、学术性。因此很难对学生工作随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出科学的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
三、新对策
转换理念、变革模式、更新内容、加强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大多仍处于传统的由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专门化管理的阶段,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必须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能力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转换工作理念
高校自身要主动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重新构建合乎自身实际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工作观念,准确制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机制促使大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向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一,学生工作要体现与渗透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
(二)变革工作模式
强化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以及自我管理层面上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维体系,这样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和社会开放文化的环境之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思想体系。其一,要克服注重说教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导致的思想教育有效性不足,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大学思想素质以及自我管理的自觉能动性掌握与对大学思想素质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动创造”为基本目标与基本内容,并以此为学生工作的落脚点来开展学生工作,真正转换被动式的说教方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接受者。其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理性认识以及思考的能力。这并不是仅仅靠一般的说教方法就可以达到的,这是一个“学习理论——社会实践——学习理论”的过程,实践则是思维方式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指导,而社会实践方能检验思想理论的准确与否。其三,要注意“思维方式是第二性,是派生的东西,它受到实践方式与存在方式的制约”。其四,要摈弃“象牙塔”式的大学时代那种相对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环境教育方式,实行一种能应对时代变化的思想素质教育。关键是两点:一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结合实际把握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对大学生而言就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更新工作内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应重新统筹与安排学生工作内容,要突出重点,讲针对性;同时要注重学生工作的内容的个性化展,避免以往过于强调一般化而忽略个体的个性发展以及某些特殊的要求。其一,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应能及时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力争在市场经济与高校学生中起到桥梁作用。学生工作范围笼统地讲就是除了学生功课以外的事,具体职责范围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勤工助学、奖惩、协助宿舍管理等。其二,满足个性发展的服务内容。可以建立校园和就业之间的缓冲性质的机构,比如人才储备中心,人才信息中心等。目的是将暂时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分类“储备”起来,由类似的中介的机构与用人单位沟通合作,为这些毕业生提供短期服务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
其一,开展学生工作的主体只有在了解与认识当前大学生思想的状况和心理活动的内显、外显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理解与沟通,这样才能选取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其二,尊重学生工作队伍的价值,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施展才干,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内在积极因素,对实际能力强的学生工作者在提职和晋级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其三,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多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咨询或辅导服务,包括心理健康辅导、体育健身、法律咨询、社会工作、人力资源、教育、管理等。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该既能横向发展,又能纵向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及专业素养,才能保持优秀的、专业的工作水平。
总之,高起点和追求发展的抱负应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金志明,沈祖芸.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谈高等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612.
[3]项贤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一步棋怎么走[J].科学时报,2002.
[4]项贤明.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观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