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思考

日期: 2010-7-30 13:11:19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应从学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外因素及环境入手,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与思考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人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它们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与关系。其中重要的因素和关系之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这里的“心”指心理。心理健康与否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如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显突出。高职学生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如何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到位的心理辅导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为此,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工作实际,试图提出一点看法,以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所探求。
   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在在校的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学生,生活物资条件好,尽管农村家庭的孩子困难些,但家里还是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学。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与大城市学校的条件差距已不是很大。在全民重视教育的今天,多层次体制的学校基本能满足人受教育的愿望。社会对青少年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政府的投资逐渐加大,可以说现在已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1.2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分为广义的社会环境教育和狭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学生所处的时间、场所来看,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主要方面,也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长教育水平不同,环境的差异和学校教育条件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或多或少就会出现利于和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3 内在因素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教育,激活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需求,增强他的注意力、感觉力、知觉力、判断力,达到正确的对待客观事物。特别是教育在人精神、情绪方面对人的意志、态度、感情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的普遍作用明显,但人是一个个个体组成,教育的内化作用是不同的,甚至少数人身上还会出现些偏差。
   2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2.1 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
   高职学生不仅生理上早已成熟,心理上也正趋向成熟或已经成熟。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个性已经长成,个性的意识倾向增强,它是学生行为的基本动力,决定高职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心理活动上具有导向作用。
   2.2 高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高职学生的智能发育已处在顶峰时期。已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满足于一般的泛泛评议,而时常带有批判的态度。中学时代只是接纳吸收知识,提出疑问,争论问题的情况有,但不普遍。大学里,力求各个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对学生个人要求要有独立思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与独立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恰当的引导,有利于生理健康发展,排除一些消极、固执的心理情绪。
   2.3 高职学生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重要得多。以长知识和长身体两方面而言,知识是博大精深的海洋,求知是永远不会让人满足的,而身体的成长一般22岁便已达顶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多达几百种。上海曾对七所大学的714名学生作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基本需要有18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1.求知;2.友情;3.建树和自尊自立;4.性需要、归属需要和躲避伤害的需要。如果把18种基本需要归为六类,则依次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贡献;安全;生理的需要。[1]
   2.4 高职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最求。理想的形成是随着一个人认识的扩大、加深,在实践中长期发展的结果。[2]有理想,才有方向,才能朝着目标前进。没有理想,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大志,就没有前进方向。信念是对未来可以实现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信念的作用给个性倾向以稳定的形式,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高职学生是理想的发展时期,也是个人认识向信念的转化时期,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3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作用增强,心里有“我”的意识,经常在不断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否定自己。多数高职学生能积极肯定自己,并能够不断地克服消极的自我,达到新的自我。而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个人矛盾之中,造成心理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学新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离开温暖的家庭,面对集体生活,陌生的面孔,缺乏独立在外生活的经验,不知所措,情不自禁地想家。心理特别伤感。(2)对高职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感到困惑、茫然。认为在专业理论上,不如本科,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上,逊于中专。心理失衡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导致功能的失调。(3)青春期带来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感情的失真,学习生活的单调与向往的理想生活的落差,由此生出来的压抑感,让人感到空虚和孤独。(4)家庭经济变化而使学生生活水平对比发生明显差别。一些家庭经济能力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从而破坏了心理内环境的稳定。(5)专业情趣低。有些学生在填报录取志愿选择专业时,轻率、盲目甚至失误,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难于面对所学专业,无心学习,于是心理矛盾倍出。(6)恋爱、性问题也困扰一些人。牵扯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精力,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交织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危机。(7)网络痴迷甚至成瘾,成为学生逃避现实,压力的一个工具。现在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8)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根据我校学生调查情况表明,二、三年级学生对就业非常担心,是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的问题,使他们对未来感到精神压力,甚至有择业恐惧感。
   4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其次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学生诸多方面接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可以说最有发言权。学生中出现的大量问题,特别是一些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辅导员发现和解决的。他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稳定辅导员队伍,解决他们的问题,从组织上保证它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次,要优化辅导员队伍,让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的人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最后,在职称和行政职务聘任方面与其它教师应同等对待。他们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队伍的稳定是我们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组织保证。
   (2)设置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改变重身轻心的旧模式。实际上,人类的疾病有两大类,论疾病的种类、数量、危害性,心理引起的疾病不在躯体疾病之下。1984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任务是教会患者模仿某些应对做法,指导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能力,或者培养更为恰当的应变能力。”心理咨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宣泄、疏导来访者的情感,缓解其情绪压力;鼓励来访者自行说出内心的痛苦,帮助其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帮助来访者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咨询中,要掌握一些原则,如(1)信任互敬;(2)耐心倾听;(3)因材施治;(4)审慎解答;(5)维护隐私权。
   (3)增强自我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时是模糊的,他们看到的自我一般是很不稳定的。一方面,自我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与变化之中,另一方面,量度自我的各种心态时,用的标尺也多种多样,难于确定一个最标准的。要适应环境,就要扩大生活领域,积累生活经验,才能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逐步使心理与外面世界达到和谐,才能正确的量度自我。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的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想入非非。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境,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学一门爱一门,有过硬的本领。逐步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修正自我,修养自我,接受自我,达到自知之明,自尊自爱,确立理想,发挥自身潜能,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理健康。不要封闭自己,敞开心扉,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愿意去帮助别人。遇到矛盾,要有主动化解的心态,努力去消除成见。多参加一些班级、社团,或同学邀请的聚会,促进相互了解,消除一些个人狭隘的心理意识和偏见,从而增强自信心,健全心理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陈钟舜.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14-15).
   [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