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网络传播与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与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

日期: 2009-4-8 11:11:15 浏览: 13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维博

【摘要】:
目前,网络传播与网络新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里。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网络传播和网络新闻更在日益加快着,扩张着自己在大众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但是网络传播目前在中国仍处于新兴产业的范畴,其发展中的不完备性和不规范性也就必然存在着。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是相比传统媒体其公信力仍然存在危机。本文列举了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表现,从分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原因入手,期望找到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与目前的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何在网络传播的特殊自由性下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的有效办法,以便网络媒体与网络受众更深入客观的认识这些问题,以期为网络新闻传播的规范化和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的提高起到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传播 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自由性 媒体公信力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news has become a social lif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to infiltrate into all aspects of life,. And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s increasing literac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network news more in the increasingly accelerate the expansion of its public life of the importance and breadth. However, the current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context of new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omplete and non-normative will inevitably exis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a, bu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dia credibility crisis still exists. This article cited the Internet media credibility is not high performance, from the credibility of Internet media do not start with the reasons for the high, expect to find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online media metho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reedom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Internet media and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inevitable link between the analysis, how to get the spe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under the freedom of the media how to improve the network’s credibility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online media and network The audience more in-depth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with a view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etwork news media and Internet media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a reference.
【Keywords】: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 media Network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Media credibility
1. 网络传播
谈到网络新闻媒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体网站和刊登新闻的门户网站,这里我们借助闵大洪先生的定义——网络媒体是:“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1]。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2.网络新闻自由性
网络新闻由于其传播方式的特殊性,而具备的不同于其它媒体的更大的更广泛的新闻“自由性”。这种“自由性”的的变现形式概况为以下几点:
2.1突破了区域界限
网络的出现根本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任何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自由畅通的与全世界的计算机交换信息。尽管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传播的信息又是实实在在的。网络的出现将单个人真正推到了全世界媒介面前,实现了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概念由于信息的自由高速的流通变的模糊。
2.2突破了时间界限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表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全时化。在因特网上,海量的信息以光速在四通八达的网路上流动,信息始终处在动态更新的状态中。
2.3突破了传播方式的界限
传统媒体都有其传播方式的局限,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电视的出现应该是一大突破,它第一次将视、听感官都调动起来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体,但其传播的方式主要还是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网络媒体集中了这几种传播方式,目前图象和声音传播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4突破了互动界限
网络兼容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征,每个人都既是信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我们在这里用的是“发布”,而不是“反馈”,这种语境的差别实际上也暗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传模式的差别)。
2.5突破了信息量的限制
从广度上看,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了起来。每一个用户都是面对着来自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信息资源,具有空前巨大的选择余地。从深度上看,单个网站提供的信息也日益丰富。
2.6突破了传播成本界限
因特网的发展实现了话语权由传统媒体转向大众的本体的回归,这不仅是由于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更重要的在因特网营造个人的言论空间所需的花费是极其低廉的。
3.媒体公信力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②。黄晓芳的论文为我国“媒介公信力”的概念界定提供了初步的讨论平台,2004年前涉及到公信力的文章,多以黄晓芳最早提出的概念为基础进行修正或补充,目前,“媒介公信力”大致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受众和社会中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3]。
4.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表现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人们了解新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众多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相信的媒体依次是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在这一点上,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控制的难度、管理的难度、编辑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 以下是我简单总结出来的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4.1网络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公信的大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须牢固地建立在真实这一基础之上。然而在竞争火爆的媒体大战中,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真实性却常常遭受严重质疑。少数媒体,常常出于某种目的或为利益所驱使,置事实于不顾,进行失实的报道。他们或是进行新闻炒作,添油加醋地把一些并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炒成热点新闻;或是捏造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追求轰动效应,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尤其因特网的发展,更刺激了假新闻的泛滥。在网上,人们无需记者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对话就可以通过合法的信息源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充当记者,这就为那些蓄意散布虚假新闻信息的人提供了便捷和可乘之机。如 2007年春节过后的《山东卖淫*女义助300贫困生》:山东沂水县泉庄乡有一名卖淫*女,10年来出卖肉体资助了从小学到大学共300多名贫困学生;7月份《广东出现“食人怪鱼”已吃多人》;以及《以及张艺谋买豪宅保养女演员》等等[4],最后被证实全是网络谣言而已。类似这样的虚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中很常见,它们涉及网络信息的各个方面,体育娱乐,社会军事,经济政治,生活等等可谓无孔不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互联、互通、互动、开放、自由、海量、简易等特征,新闻信息得到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达到几何倍增效应。而附身其上、混迹其中的虚假新闻信息也大行其道、甚嚣尘上,导致网民思想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成为当今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大公害。
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告知公众周围世界的变动,揭示事件的真相,当媒体一再失实,公众认为其不可信时,他们就会转求其他的信息源,新闻媒体的经济基础就会坍塌。正如美国媒介和政治事务研究中心主席罗伯特•利希特所说:“如果人们认为媒介没有告诉真相,那就是新闻的终结[5]。”
4.2网络炒作跟风
自“炒作”这一时髦词汇被引入新闻媒体领域,新闻炒作之风便有了愈演愈烈之势。“炒作”是指那些通过大众传媒,对某一演艺圈中人或某一影视、歌曲等文艺作品,进行异乎寻常的宣扬,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当前,在激烈甚至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一些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凭着某些采编人员的特殊嗅觉跟风炒作,不惜用过多的人力和版面追踪报道某些毫无价值的新闻信息及所谓的名人明星。而因特网的无限链接,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恰为媒体的跟风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媒体盲目轰炒,网民跟贴、灌水,导致一些社会新闻,尤其娱乐新闻中的“绯闻”、“艳遇”等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如2004年不少媒体逐臭如蝇,大肆炒作所谓“京城首例性骚扰案”、“张铁林绯闻案”等[6]。
疯狂炒作,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置媒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影响,不仅损坏媒体名誉,更误导社会舆论。事实上,既使在对市场顶礼膜拜的资本主义社会,炒作也被视为一种短期利益行为,而非新闻的正途。公众信任是媒体最可宝贵的资源,信任危机是媒体最大的危机。炒作以公众信任为前提,又以牺牲公众信任为代价,如同工业社会初期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的经济繁荣,后患无穷。当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战略的高度,媒体的眼光为什么不能放的长远一点,着眼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呢?公众信任本是媒体立身之本,恶性炒作给媒体带来的只能是自毁前程。
4.3网络侵权问题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生命[7]。网络的开放性给作品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这对于提高作品及作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以及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都是十分有益的。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和无疆域性使得作品一旦上网,即意味着版权人对它的失控,侵权更加容易和频繁。同时网络海量性的信息传播也使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难度徒然增大。有些网络媒体无视知识产权,抄袭、盗窃他人劳动成果,未经授权随意转发、引用他人的文章;也有些网络媒体不注意对他人隐私、未成年人的保护,甚至恶意攻击、诽谤,为了追求触击率,不惜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伤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是一个分散的、宽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8]。应该说,随着社会和网络本身的发展,网上新闻侵权现象并不会消失,而可能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向。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修订后的《著作权法》。[9]新《著作权法》的出台,使今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但是网络时代对新闻版权的保护是一个国际社会所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保护版权人正当权益的同时找到一个全社会信息共享的契合点,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来证明。
4.4网络有害信息
失实不可信,低俗同样不可信。时下有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津津乐道、大量采写刊播含有黄色内容的新闻、各类桃色事件的新闻、关于血腥凶杀的新闻以及涉及人物隐私的新闻等,许多新闻已变“腥”闻、“性”闻和“星”闻,在不少新闻媒体中媚俗新闻连篇累牍。某些人把新闻媒体的平民化曲解成庸俗化,把通俗扭曲成媚俗,把受众当成猎奇煽情的对象。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媒体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大多商业网站媚俗倾向严重,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色{学}情信息,把新闻变成“性”闻、“星”闻、“腥”闻。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站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如轰动娱乐界的“陈冠希艳{学}照{海}门”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令警方都直接介入立案侦查。
除此之外,一些不良广告信息也充斥网络,危害甚大。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学}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发布机制,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对各类广告进行审查和核实,在客观上也为违法和虚假广告的出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0]。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学}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
5. 网络媒体丧失公信力的原因
现在媒体的公信度在急速下降,随着新闻言论、广告、舆论混为一体,公众最终失去了真实性、诚实性等基本的信任[11]。网络、电子商务、新闻与广告之间的墙已经消失了。网络新闻成为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但是在网络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使用假名、匿名的内容里,人们越来越怀疑网络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在这样一个没有新闻传统、没有职业传统,没有道德规范,没有时间思考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发布信息?速度是平衡的敌人,互联网是匆忙制作和传播的信息,在网络上一条新闻几秒钟就可以传遍世界,在这种时间压力下速度和时效是网络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网络媒体丧失公信力的原因。
5.1网络经营者自身问题
网站经营者公信力意识不强,仅仅看到网络传播速度快的一面,而忽视网络媒体长久竞争力――即公信力的培养。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在网络媒体上发布未经证实的假新闻、失实新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报道新闻事件或转发引用新闻时,一些网站盲目求快,不加核实,造成新闻报道失实,误导受众,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网络新闻媒体丧失公信力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5.2网络媒体从业人员问题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专业,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采编管理体制。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体最突出的特性便是其传播的双向性,在此“第四媒体”中,民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也是编辑者和制作者,但是作为这样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不了解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和行业标准,公信度的标准要求准确。准确是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中头等重要的事情。如果在信息传播和新闻稿件中不核实每一个事实,一旦张贴,就永远失去了更正事实的机会。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远远短于传统媒体。因此,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没有形成像传统媒体那样一套健全的采写、编辑、审查、把关的采编机制。在经营模式上,也不如传统媒体那样积累了成熟的报道、发行、广告分离的运营经验,有些商业网站为求得高点击率,以期获得商业利益,将发布低俗新闻或骇人听闻的虚假新闻作为手段,吸引受众点击。
5.3法规制度保障问题
缺乏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保障。与传统媒体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同,互联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暂,特别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像传统媒体那样比较系统的法规制度,如《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报纸管理、广播电视管理管理规定等,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一些没有新闻报道权利的网站随意拷贝其他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而不注明出处,或冒用其他新闻单位名义发布新闻,侵犯了他单位的正当权益[12]。一些网站甚至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损害了受众的利益。虽然,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如《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尚不全面和系统,有些网络传播纠纷还无依据,因此,急需研究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法规制度,使网络媒体进入有序运行状态,与传统媒体一样成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
6.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任重道远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众的多寡标志着媒体的覆盖率,从而决定了媒体吸引广告和获得收入的能力,这对于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受外部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坠入一味商业性迎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网站的记者和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完全是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在迎合“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这种情况下的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总之,网络媒体在公信力的塑造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障碍,其原因植根于新媒体本身的特点,政策法律的缺位,传播者职业精神的缺乏和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等等。为根本解决公信力问题,必须深刻剖析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升网络媒体的公信力。[13]
7.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办法
要改变现状,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7.1政府做好信息发布把关把度
除了几个商业门户网站以外,其它网络媒体均有政府或传统媒体背景。做好来自当地政府部门权威信息的发布,以凸现网络媒体的权威地位。
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 [14],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也给网络媒体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闻源,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在宏观上,对网络媒体的传播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网站的传播领域和新闻来源进行严格把关,避免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在微观上,各个网站应借鉴传统媒体采编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有益做法,建立采、编、审、播各程序的严格制度,确立网站的新闻传播与商业行为各自独立的地位和运营模式,为网络媒体的有效运营和长久发展赢得竞争力。
7.2网络媒体自身建设
网络媒体在原创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原创上应该大有可为。抓住突发事件重点予以报道,对提高网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利用好网络评论,网络评论包括时评和论坛。在信息爆炸让受众不知所措的网络时代,一篇深刻的时评往往能够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就题材方面来说,时评的题材不应该是一片歌功颂德,而应多一点针砭时弊,这样才容易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同,才能提高网民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拒绝不健康的内容,种种不健康的内容,虽然博得了眼球,却“喧宾夺主”地让新闻“退居二线”了,新闻的严肃性也荡然无存。对于那些想获得信息的网民来说,这些不健康的东西无疑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障碍。一个网络媒体要想取得网民的依赖,就必须坚决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回归常态。
是开辟纠错板块,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开辟一个专门用于纠错的板块,订正、撤稿以及相关说明等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这跟传统媒体的做法是相似的。
还有一个能体现网络优势的做法是,在论坛上再开辟一个板块,让网民就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督、点评,直接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网络媒体编辑通过这些来自网民的反馈意见,对内容进行纠正,并在论坛上及时给网民答复。通过编辑与网民的直接互动,提高网络媒体内容的质量,拉近了网站与网民的距离,网站的公信力也得到了加强,网民的忠诚度也提高了。另外,公布“纠错电子信箱”,开通“纠错热线”等,也不失为实用的好办法。
媒介公信力是建立在自身所提倡的诚信机制和向社会所传播的道德规范上的,诚信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价值。所以要组织网络新闻编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无产阶级新闻学,认清失实新闻的危害。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保证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自制能力,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的不正当手段。从自身做起纯洁网络用语和网络环境,拒绝“煽色腥”。
7.3加强行业规范和自身自律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要远远大于网络媒体,那么,能否借力传统媒体,“沾”传统媒体的这个“光”呢?回答是肯定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办法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新闻。
法规的颁布、实施只能是外部的强制性的控制,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特点和搜寻虚假信息源的技术难度,杜绝网络虚假信息关键还在于信息发布者的道德自律。同时,加强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
网络媒体需加强行业规范,网络媒体必须加强自身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网站编辑往往以个人的判断和选择来发布新闻,把关人的责任由一个人来承担,这是一种很不科学、很不安全的把关模式,可以直接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诱因。网络媒体应该借鉴传统媒体的采编机制,要建立科学严密的“把关”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确定网络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及实现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机率。
7.4受众层面可提高网络传播公信力
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受众对传媒做出认可、信任、赞美等评价的美誉程度,是传媒公信力最本质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受众的研究,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力满足受众需求,是提升媒介公信力的实现途径之一。公众并不是想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得小道消息,他们更看重的是网络凭借技术特性带来的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和共享性。
时效性强是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但是要正确处理好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关系。尽管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不能一味图新求快。如今,网络媒体要做好的不仅仅是简单地链接和共享,而是要对信息实现加工和整理,为受众提供“关于信息的信息”,使受众能够更快速、方便地了解信息。同时在深度报道和建设性的视角上下功夫,发挥网络媒体巨大的信息量、便捷的搜索和及时更新的特点,做好新闻汇编工作,以全面、深入的报道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网络的交互性使得受众与媒介的互动尤为容易和重要。受众有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愿望,他们希望能够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网络媒体就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性,给受众提供交流的平台,不仅方便受众之间的交流,网络媒体自身更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加强受众对媒体的信任。
另外,还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一些激励机制。如评网络新闻奖等形式,加强行业自律。在美国,“为了提高因特网上新闻可信度和提高网络媒体魅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在线新闻协会2002年5月联合宣布设立网络新闻奖。网络新闻奖共设11个奖项,包括评论、突发性新闻、服务业和企业新闻以及网络版面设计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任汤姆、戈尔茨坦说,新闻奖的设立将有助于制定网络新闻标准。” [16]
8.结论
网络传播的新闻自由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长远来看,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是媒体的第一生命,对于网络媒体更是如此。因此,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公信力,同时,政府、社会也要提供的良好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和自身的不断发展。综上所述,我认为互联网上“真正的新闻自由”的实现任重道远,它既需要我们的职权部门把好关,做好外部工作,同时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加强道德自律,共同建设互联网上的道德文化。
9.参考文献
[1]闵大宏.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3.
[2]黄晓芳.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上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1.
[3]王晶 张国良.中国传媒报告[M].北京:电视广播出版社,2005:87.
[4]刘国瑛.新闻传媒――制衡美国的第四权力[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13.
[5]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4
[6]钟英.网络传播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7
[7]蒋建德.新闻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2.
[8]陈绚著.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出版社,2002:38.
[9]周庆山.传播学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3
[10] 李啟 吴延俊 关颖超.信息时代的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96.
[11] 赵志刚.提高网络新闻公信力[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87
[12] 佘文斌.公信力――传媒竞争的重要砝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5.
[13] 雪峰.呼唤网络媒体的公信力[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7
[14] 李希光.网络媒体的公信力[M].新疆:卫生科技出版社,2003:408
[15] 约翰•霍恩伯格.西方新闻界的竞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5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