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复件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复件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日期: 2009-4-5 14:59:26 浏览: 20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其民族精神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党的十六大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身负重任,其民族精神如何,将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面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及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本文阐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提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自我意识的精神综合体,是民族成员对于作为社会群体的本民族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前途的自我认同,是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的巨大精神力量。正确认识与准确地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精心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党的十六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作了与时俱进的概括和提炼,明确指出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远大目标
因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上、更广领域上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绵绵不绝的动力。中国对世界的全面开放固然可以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传入中国,促进我国在各方面事业的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从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其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优势,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向其他国家发起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力把西方文明变成其他国家行为的楷模,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念,力图把“西方文明”变成“世界文明”,这种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极大威胁。尤其利用WTO来制约中国,迫使中国遵循体现西方价值观的规则体系,进而图谋逐步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特别是通过“西化”、“分化”的方式,加强对我国青年一代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背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使我们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而削弱当代大学生发扬中国民族精神髓的气势。
在新时期阶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交融的一个特殊时期,处于正走向成熟迈向丰翼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势必受到双重的冲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接受新事物快,也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我们必须努力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点燃其爱党爱国的炽情,激励他们自觉抵制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蚀,让民族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远大目标。
2.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愈严峻。这种竞争,是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 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然而,目前我国人才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表现在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和70%高科技人才不满足于所在工作单位现状,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学生这支强劲的知识队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来凝聚民心,激发人大学生将这种精神力量贯穿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把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发展、国家的繁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事业的长久发展而努力奋斗、执着追求。
3.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新时期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里,接受着多种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身上通常表现“四性”:鲜明的个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时代性;人生选择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目的的认识上发生偏差,缺乏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服务和奉献意识淡化,对未来缺乏信心,害怕竞争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刻不容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也正是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急需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的典范来激励大学生不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树立科学成才的崇高理想,使大学生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赶超世界而成长,增强大学生艰苦创业的意志等人格品质。
三、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内在统一的过程。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就必须引导大学生自觉能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深化“三个代”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切实有效的调动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躬行实践、知行结合、经受锻炼、奉献社会、在实践中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校内文化活动等,发扬民族精神的作风。学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与家庭、社区、城市、农村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筑校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上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并且,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亲自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场面和动人情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把这种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升华为民族精神;引导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自觉地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统一,在学习上做到不畏困难、刻苦钻研,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以此把学生内在的民族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并通过行动让学生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升华。
2.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和改善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两课”教学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采取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则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努力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落实十六大精神。要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且要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语言文字等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重视日常的养成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接受民族精神,成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扬力量
优美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应该在校园内建立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如名人塑像、名言灯箱标牌等;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庆典,特别是与民族创业史或与革命斗争史有关的实物,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唤起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继承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富有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扬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宣传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潮,使大学生成为一庞大的爱国队伍。并且可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科技和体育等各种活动和晚会,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和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另外,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大众传媒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建立高质量,大容量、有着强吸引力的“红色网站”、“红色论坛”,抢夺网络制高点,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创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加深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各类讨论中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4.引导新时期大学生充分认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反复性及相应对策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我们要使新时期大学生学会以开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培育他们宽容大度、厚德载物的精神;并且引导他们既不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又不崇洋媚外、惟洋独尊,以博大的胸怀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使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中,真正将我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并非一劳永逸的事,其巩固需要反复性,即使确立了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防止出现来如一阵风的现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其长期性、连续性,尤其是适当的激励制度。对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行为应该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这对于行为者本人是一种强化,对行为者周围的同学甚至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感召力、号召力。学校可制定如:《关于全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达标标准》、《全面实施民族精神的方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先进、模范评选办法》等等,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创造更实际、更实惠、更有效的条件,将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这项工作真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5.加强教师队伍的民族精神教育
高校教师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尤其是德育教师自身,对国家和民族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博览群书,知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着力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认真研读江{学}泽{海}民同志的著作、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学习先进事迹、典型事例、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挥带头作用、树立典型风范。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们积极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存生。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4(2)
[2]江{学}泽{海}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11)
[3]杨云峰。浅议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 秦树理 王东虓 辛世俊。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复印报刊料 ,2004第9期
[5]金 刚。 论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复印报刊料 ,2004第1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