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新思维

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新思维

日期: 2009-4-3 7:22:37 浏览: 10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随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不断出现,加强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研究,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突出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
一、运用网络教学,营造新情景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德育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德育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一些新闻通过互联网及时传递给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尽量展开思维,发表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创新意识,启发新思维
教师应当从有关教改的文件和文章的学习中,提高教改的自觉性、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意见,发表不同观点,放弃权威的姿态,倡导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性可能超过教师并能更好地发展。例如,教学“个人收入的分配类型”时,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除此以外的其他类型存在呢学生们列举了遗产继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收入增减的类型。由此可见,只要环境适宜并注意发掘,学生的创造新思维便会得到显露和表现。
三、创设民主氛围,引发新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民主氛围,善于巧妙设问,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释疑解惑的欲望,还要善于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质疑。例如,教学“社会劳动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时,教材认为两者是无关的。笔者启发学生对商品价值构成的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是有关的。倡导质疑、引发新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四、提倡敢为人先的精神,造就新人才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特别是善于变革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降低产品的成本”时,教材只介绍了四种主要途径。我们不妨倡导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找还有哪些途径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开拓国际市场、材料的地区性差异、强强联合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宽了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正确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灵活应变的创造型人才。
五、加强“内外”结合,开拓新思维
“开发主体、主动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原则。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同步发展。学习的效益体现在是否会应用,是否会创造。德育课涉及的内容现实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只有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好它。如让学生上时事课,教师可尝试改变过去由教师独揽时事课的做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广泛收集国内外重大新闻,并运用所学理论每周写一篇时事述评。时事课上由学生播报一周新闻,评述重大时事,课后由班委汇总有关材料,编辑《天下事》周报,印发给全班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也可定期开展征集优秀试题活动,建立学生题库,并把它作为单元测试的主要题源。学生编写试题是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有益尝试。学生出题学生考,可以使他们再次体会到做主人的自豪感。德育课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更应导之以行。社会实践是维系理、情、行统一的纽带。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市场、机关等,通过看、听、想、做,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启思维的大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和剖析现实问题,撰写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扩展知识面,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助于学生明确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