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社会网络的新视角——系统思维.

社会网络的新视角——系统思维.

日期: 2009-3-30 22:52:49 浏览: 1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社会网络的新视角——系统思维
摘要:本论文通过系统功能原理介绍了如何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网络,并通过某科研协作网来举例说明。通过系统思维这一新视角,给我们的社会网络研究以新的启发。
关键字:社会网络 系统思维
一、 引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世界又是非均匀的,一些联系紧密的事物就构成了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团块,每个团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因而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这种具有相对独立特性的团块被称为系统,并形成系统论中的基本概念——系统概念。
我们从接受教育起,一直在强调还原论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直至化为简单。这样有利于理解问题,但事实上要想完全分解一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机械系统这种思想是可以适用,对于复杂的大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况且,系统具有分解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即系统具有整体性。因此我们要学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
社会网络是复杂网路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一直延续到现在。对于关系的研究是它的主要方面,如果把我们要研究的团体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关系也就构成了系统的要点之一,那么系统的观点能给我们研究社会网络带来什么启示呢?本论文从系统思维出发,主要运用系统的功能原理来分析社会网络的研究,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应用。
二、 社会网络研究简介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人或团队按照某种关系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系统(Stanley Milgram,1967);是行为者获得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便识别与利用机会的社会结构(Aldrich and Zimmer,1986)。
社会网络研究的聚焦点在于关系和关系模式。起初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根据现有的组织,社团等分析其内部存在的关系,运用从数学、物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网络自身发展的一些方法对关系进行总结、抽象。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静态的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自我中心社会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探讨其对外的关系连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整体社会网络则关注所有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网络的结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只能分析社会连带,却不能分析网络结构,而整体网络则恰恰相反,对社会连带的分析能力较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网络的研究者意识到静态研究的局限性,开始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的动态演进。以期能够从网络的构建方式,内部作用方式来预测网络的发展方向。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的复制演进模式(社会资本理论)和重构演进模式(结构空洞理论)。
目前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处于实证研究阶段,像对于论文合作网的研究,中药方剂网络的研究等,都是在对数据进行搜集统计的情况下,然后对关于社会网路和复杂网络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和模型进行验证。
三、 系统思维
系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将研究重点有实体转向关系,从组成成分转向结构,由孤立的因果链转向因果网。在联系中考察整体的局部,在联系中考察整体中的低层次。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关注关系,全面思考,注意变化与发展,善于利用系统原理,用系统的思想来考虑问题。
四、 从系统思维分析社会网络
在社会网络中“节点”是指要素,“边”是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一个特定的社会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以往的社会网路研究侧重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形态——系统结构与网络特性的研究。现在我们从系统功能性原理出发来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扩展。
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整体性,即只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例如,社会网络中的科研协作网络。以某学校的某科研所来说的话,就是整个科研所中的人员所构成的网络表现在整个社会上所就有的整体的水平。
系统的整体性关注两个方面:系统能力和系统功能 。系统能力是指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与环境无关的潜力,系统功能是指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发挥出来的系统能力。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系统的两个主要原理:系统能力原理和系统功能原理,我们综合来考虑,这两个原理的图式如下图一:
图一、 系统能力与功能原理图式
把社会网络看作一个系统,我们要不仅要关注其内部的关系,更要有目的性的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或者是使我们的网络能够实现某种系统功能。比如,在知识系统网络中我们期望该网络能够实现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等功能。
系统运行机制简称机制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或次序,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秩序中的运动方式的总和。更具体地说“机制”就是系统某些组成部分之间的某些关系的动态组合的方式,这种动态组合呈现一种稳定的秩序、可重复的秩序,表现为一种规律。
系统功能原理有以下几个推论:
1、在系统能力不变的前提下,若改变环境条件,就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2、在系统能力不变的前提下,若改变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3、在系统能力不变的前提下,若改变系统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
4、当环境条件和关系不变时,通过改变系统的能力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5、通过综合改变系统的能力和环境,可以获得系统功能的改变。
系统能力的改变也可以通过要素能力、要素种类、要素数量、系统结构的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的改变来实现其变化。
在研究社会网络时,若要使所研究的特定网路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功能也可以根据上面的推论来进行改进。通过改进该网络的“节点”的数量,种类,能力,“关系”的构建方式等可以改进系统能力,或者改变该网络的环境条件,与环境的关系,其行为方式等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功能。
下面我们将以D大学S研究所科研协作网络为例来说明如何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社会网络。
五、 举例说明(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4)
D大学S研究所于1978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目前具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博士授权点和三个硕士授权点。D大学S研究所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工程师1人,讲师3人。S研究所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和S研究所所有科研合作关系的若干人。
科研协作网络就是指在由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构成的一个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简易系统,因为该系统仅仅研究该所的科研协作关系,而忽略了师生关系、层级关系、政治关系等其他关系。
以系统的观点:科研协作网络的要素是——科研人员;关系——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合作关系。我们研究该网络一个主要的目的就会提高该研究所的科研能力,表现在外部就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项目的承办情况。在以往的社会网络研究中,我们往往注重现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结构的研究来分析系统能力。从图一可以看出,实现系统的功能方法有很多。
在本例中,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功能原理可以有以下方法来实现预计功能:
第一、系统的能力不变,即在该所中师资力量、研究人员数量、能力、种类、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系统结构都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改变影响该所的环境因素。比如,增加科研拨款,学校给予高度重视等。
第二、系统的能力不变,改变该所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例如,加强校际合作、积极适应国家、学校的政策变动等。
第三、系统的能力不变,改变系统的行为方式,以期使该所的行为更能够为自己功能的体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比如,注重外部形象,招生时的宣传等
第四、系统能力不变,综合改变以上因素。
第五、环境以及该所与环境的关系不变时,改变系统的能力来实现其功能。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要先从自身来寻找,从系统能力出发,若自身无法改变,又要很好的发挥功能,那么就从其他三个方面来考虑。系统能力的改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提高要素的能力。在该所中,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加强教育培养增强教师以及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与项目水平来实现其能力的提高。
2、增加要素种类。我们可以通过给该所引进学科架构中所缺少的师资人员、研究人员来完善其组成。
3、增加要素数量。该所通过扩招可以增加更多的研究人员,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增聘教师等提高其师资科研实力。
4、改善系统结构,也就是我们网络研究的关注点——关系。社会网络中仅仅分析出网络中存在的关系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根据这些关系进行分析预测,以期能够在研究关系时能够总结可以让我们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合适关系。在该所,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合作、研究人员互动等来加强要素之间的联系,建立活跃的研究氛围,促进科研能力及项目完成能力的提高。社会网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仅作了简单说明。
5、综合改变,来实现系统能力的提高。
当然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来实现该系统的功能,在现实中也经常会采用综合方法,我们的分析能够更直观的找到改善功能的切入点。从系统功能原理的角度来分析该研究所的科研协作网络,使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网络以往的关系研究,能够从更深层次来认识网络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给我们改善网络功能提供的思路。
六、 总结
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正在渗透到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因此,以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社会网络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以系统思维来分析社会网络,并运用系统的功能原理对它进行了阐述。当然比如系统的动态发展性等都可以给我们研究社会网络问题以启发,本文不再赘述。在进行社会网络的研究时,时时以系统的思维来提醒自己,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对于关系研究的形而上学的困境,能够更倾向于从整体来考虑问题,从而来达到社会网络分析的目的。
七、 结束语
《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分析方法已经深入我的大脑里。在此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八、 参考文献
[1]Martin Kilduff ,Wenpin Tsai 著 社会网络与组织[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孙立新 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J] 科学与管理2006 年(5):58~59
[3] 肖鸿 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J] 社会学研究 1999 年(3):1~11
[4] 王志亮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科研协作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5] 许国治,顾基发,车宏安 系统科学 [M]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