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日期: 2008-11-28 12:30:33 浏览: 1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职业中学 江世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达到这一要求,信息技术课必须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只有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告别老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学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比如将高年级同学设计好的优秀程序、软件和作品给同学们作展示,让学生玩适当的益智游戏,通过这些展示计算机斑斓多姿的一面,唤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冲动。此外还应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各种渠道向同学们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国内的形势,了解我国的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介绍,使学生从被动的转化到自觉的关心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又为信息技术课教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2、引导学生自学,获取最佳自学效果
有了兴趣,学生自学就有了动力。但光有兴趣,也不一定就能够学好信息技术,还要让兴趣持久。怎样才能够让兴趣持久呢?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制作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电子表格,要求该电子表格能在输入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必然围绕这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不会出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其实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完成任务,那么电子表格的知识在这一制作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学到了。有了宏观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还不够,还必须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自学指导,比如规定好每一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打乱账,而是有的放矢,同时对于出现的共同问题,应加以集体解答。在整个自学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老师在其中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从总体上把握住学习的进度,必要时“四两拨千斤”(比如进行阶段性总结)推波助澜,形成学习的高潮。在具体实施自学教学时应严格把关,扎扎实实,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必定学有所获,比如在数据库学习结束成功编制学习成绩处理软件;在学完word2000之后编制出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在学完因特网之后能熟练地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发送电子邮件。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较大的成功感受,而这种成功感受,又会更进一步地转换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形成一种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够真正持久。通过这种自学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我想这种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是的,当学生真正掌握了自学方法之后,他会受益终身。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的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坚持实践性原则,把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加强上机实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创新”的规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亲自操作,主动学习,使学生在上机实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现场辅导的模式。教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该演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教师讲课时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开放学生用机,教师现场辅导。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效果很好。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课,甚至可通过参观、见习、录入编辑教学管理文件、开发实用软件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实现知识技能的应用。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技能技巧的不断增多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应尽量减少“再现式”的应用练习。一个好的练习应该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趣味性。我设计的下列两个练习,曾收到较好的效果。
(1)在讲窗口操作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窗口操作:
要求学生实现看着时钟玩扫雷游戏。这个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多窗口操作的含义,又练习了窗口的各种操作,且练习了鼠标的操作。
(2)剪切板是Windows的各种应用程序之间传递数据的重要工具,应该要求学生对剪切板操作有较深层次的理解。为此,我用较通俗的方法把剪切板讲到一定的深度,再注意设计若干练习,供学生加深认识。如让学生人屏幕上抓取某个第二层子菜单,在画笔中剪切好,在书写器里粘贴,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又如,在书写器里编写一道含有图形的数学题等。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着意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尽量结合实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应尽量鼓励学生不要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其次,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的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的学生学习了powerpoint和flash后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