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政府在高职学制改革中的“为”与“不为”

政府在高职学制改革中的“为”与“不为”

日期: 2009-1-2 17:44:04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 近

摘  要: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将触动到社会其他领域。因此,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主要探讨了高职两年制学制改革中政府的作用以及怎样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制改革;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一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一些结构性矛盾,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部分行业出现了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在教学中呈现“本科压缩型”现象。

学海网
因此,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要通过学制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然而,学制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牵涉到宏观层面的诸如教育体系的完善配套、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与实现、特色的形成与质量的保证、资源的配置与合理利用、出人口的衔接与社会的认可等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学校层面的诸如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顺利推行高职教育两年制的学制改革,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政府在高职教育两年制改革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学制改革中,政府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将触动到社会其他领域。政府部门要协调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科学研究,谨慎决策。事实上,试办两年制这一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举措的提出,本身就有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及经济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产品档次相应提升,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日趋迫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中,脱胎于学科教育的“本科压缩”和“中专延长”的影子仍挥之不去,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步履蹒跚,难以深入。因此,在推行两年制的过程中,面对问题和阻力,政府更应该重视现实需求,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相应解决方案来推动两年制的学制改革,从而实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突破高职课程改革僵局的目标。二是激发主体意识,突出服务功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接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企业是教育产品的使用主体。因此,只有教育的各主体充分认识到并能自发进行时,高职两年制学制改革才可能顺利实施,政府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主体的主动变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三是弱化微观过程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宏观统筹调控。学制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教育而言,无疑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高职两年制学制改革的推进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政府行为。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传统体制下具体的全过程直接控制,转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的、间接的调控,并遵循这种调控方式所要求的原则和手段。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根据上述原则,在高职两年制改革推行过程中,对于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等办学过程中的具体事宜,政府不应过多地采用行政指令进行干涉,应该通过市场调节,学校自主决定。政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为”:首先,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并且制定教育、产业、人事、劳动等部门配套扶持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二年制高职发展的政策环境。其次,采用经济手段,通过拨款给试点专业、学校,制定新的学费标准,对参与办学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另外,应用信息手段,通过舆论宣传、信息服务等措施,向公众宣传两年制实施的积极意义,提高高职教育两年制的社会认同度,从而推动其顺利进行。最后,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制订两年制高职分类指导计划、两年制高职教材编写指导计划,建立符合两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评估指标和指标体系等,从而引导高职教育两年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教育两年制改革中,政府“怎样为”
    (一)调整政策导向,构建有利于两年制高职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需要创建既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又能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事实上,高职教育两年制的推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而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其目的就是促使高职院校正确定位,从而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然而,两年制高职教育本身的推行又必须通过构建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各环节相互贯通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支持。因此,在高职两年制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必须通过制订一定的政策,明确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专科层次的学位。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由社会需求决定,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的,但是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与目前的本科层次并不是相互衔接的关系。首先,高职与本科,都是与高中衔接,在起点上并无高低之分;其次,两者也无必然的衔接关系,高职毕业生主要是直接面向就业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专科层次设副学士或准学士学位的做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大力推行学位制度。这样一来就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稳定和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推动高职两年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将会产生积极意义。
   
学海网
2.调整投资政策,引导高职院校恰当定位。我国高等学校绝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办的,政府对学校的投资和激励政策对学校的办学取向和定位起到关键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投资政策一直是按照学生人头数来计算和划拨经费的,学历层次越高的人均经费越高,这就使得全部是大专生的高职院校从政府获得的经费极其有限。另外,国家进行的某些重点投入举措,如“211工程”、“985工程”等,主要都是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成果的“高、精、尖”来确定,这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旨的高职院校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力争“攀高”、“升级”,如果推行两年制的高职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必然会存在抵触情绪。因此,要推动两年制高职教育改革,国家要制定增加高职教育投入的政策,努力缩小政府投入在高校间的不平衡,确保正常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要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发挥评估激励机制在拨款中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鼓励高校吸引社会资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改革现行招生就业政策,创造有利于两年制高职发展的外部环境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形势原本就不太理想。如果高职学制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从理论上说,意味着在办学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每年的招生额和毕业生都要多出1/3,势必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给学校的招生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另外,两年的高职教育要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必然要对招生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这更加剧了高职生源的压力。因此,可以说,招生和就业问题是推行高职教育二年制的“瓶颈”。当然,要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但是,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改革现行招生制度,采用多样、灵活的招生办法。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仍然主要是通过统考,学校根据考试成绩统一划线录取。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但是这种重高考成绩,不重平时表现;重书本知识,不重实践能力;重视知识记忆,轻视综合运用的统一录取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和学校差异的招生录取制度,无法全面适应我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因此,建议政府在高职院校采用多种招生录取途径,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等方式,这样有助于高职教育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应变能力。
    2.建立预就业制度,促进就业。现行三年制高职,学生一般在校学习两年半左右,最后半年一般是找工作或实习。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后,学生若提前半年找工作,在校学习时间将减少为一年半。这可能会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促进学生就业,建议政府协调教育、人事、劳动、企管等相关部门,研究和制定高职生预就业制度:即应届学生在两年学习结束后离开学校到企业(用人单位)顶岗上班一年,但尚未办理正式录用手续,其户口、学籍仍然留在学校。
    (三)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推行两年制高职教育的预警机制
    在推行两年制高职教育中建立预警机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社会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当今社会技术发展变化迅猛,从而使这个系统的变动频繁;其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就应该监测并随时予以纠正;最后,实施两年制,短时间的毕业生数量将大大增加,如何事先预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是两年制顺利推行的关键。因此,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以下预警机制。
    1.加大人才市场监测力度,建立健全高职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同时政府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该机构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质量预警机制平台。政府首先要成立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专家队伍,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其次要构建多样化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另外还要逐步实施年报年检制度,定期统计公布一些教学状态数据,使学校找出差距,推动建设,同时也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样难[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刘  微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该怎么走——潘懋元,顾明远等教育专家研讨高教热点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1-5.
[3]周  济.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合作会议上的发言.
[4]潘懋元.高等教育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1.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0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