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英语课文教学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英语课文教学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日期: 2008-2-25 17:44:41 浏览: 1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上丰中心学校 宋屯辉

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从近几年的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设置中不难看出,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浅层理解题,更要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透彻理解全文并归纳全文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甚至对文中未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训练阅读速度,培养和提高整体理解的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及训练”。 “导”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精读和复读等;“练”指的是以训练为主线,即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为副轴的整体训练。这三者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一)课文的巧妙导入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Presentation)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 简练到位。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为正式阅读做准备。下面试举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 直观导入法
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 事件或故事导入法
“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初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3. 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
教师应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如教JUFC SB3A L34 GYMNASTICS时,我以这样一些话题与学生开始了交谈:“Do you like doing sports?”“Who is your favorite sportsman?”“Do you know about Lining, Li Xiaoshuang?”“Do you know any gymnast?”“Do you like watching gymnastics?”(板书生词gymnast, gymnastics)在学生们踊跃回答后, 我不失时机的问道:Who can tell us something more about gymnastics? 以此导入课文。
 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导入方法除上述三种以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其实,“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英语教师应仔细琢磨,认真准备,灵活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而且有些方法根据课文需要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如教JUFC SB2A L14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时,我使用了单词和图示导入法。首先我引领学生学习了几个生词:print, check, deliver, photograph, photographer, headline journalist, chief editor。然后将图1展示给他们,并与学生一起用刚学的词来完成:在完成此图表后,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去了解更多的关于“How is a newspaper produced?”的知识。
(二)阅读过程的正确引导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教授语法和词汇,使有血有肉的课文成了枯涩的条条款款,以致学生失去了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锻炼学生猎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增强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阅读过程中也学习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但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
1. 浅层阅读,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
First ,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知其概貌。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形式。例如教JUFC SB1A L50 ABRAHAM LINCOLN时,围绕课文大意设计了如下整体理解训练题:
Number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Lincoln became President in 1860, and worked hard for the freedom of all slaves.
B. Abraham Lincoln was from a poor family, and his education added up to no more than one year.
C. La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D. He became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in 1864, but in the next year, he was shot.
D. When he was young, he became a lawyer and he was strongly against slavery.
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深层阅读,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
Next ,采用精读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
在学生已知晓大意后,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为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还要答疑解难。对文中影响阅读的语法和语言点,教师要适当讲解,但不可游离于课本之外甚远。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使所有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过程。教师可尝试用时间排序法、通篇提要法、深层提问法、图示法、瞻前顾后法、句式转变法等等。下面仅举两例。以ABRAHAM LINCOLN为例, 我把文章中的年代进行排列,让学生分别找出与之相关的事件,使学生对Abraham Lincoln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What happened to Abraham Lincol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which lasted four years.
Today, Abraham Lincol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American presidents.
又如教JUFC SB1B L70 THE NECKLACE时,我们可用通篇提要法将课文按意义划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每部分的大意,分析作品的整体框架:
The Necklace:
Mathilde borrowed the necklace. (Why? When? From whom?)
Mathilde lost the necklace. (When? Where?)
Mathilde managed to repay the necklace. (When? How? How long?)
2. 重复阅读,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
Then 引导学生复读(Re-reading)课文,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高屋建瓴,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让学生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阶段的操练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常使用的方法是图表法、对比法、时间顺序法、文体结构分析法、检验法和归纳法等。其中图表法和对比法为使用最多的方法。
(1) 图表法
图表的作用是把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统一在课文篇章的立体网络当中,它易懂易操作。
仍以ABRAHAM LINCOLN为例,我引导学生把所得到信息进行反馈,逐一进行板书,用因果关系图列出,让学生一目了然,水到渠成地导出作者的评价观点: Today, Abraham Lincol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American presidents.
(2) 对比法
新闻报道体裁的文章,现实感强,材料较具体,时间地点数字等都有明确的交代。此类文章常有对立的词语或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立面找出进行对比,不用解释,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三) 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
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的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 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
在阅读过程第一步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的了解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 where, what, why, 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
2. 巧妙猜词释义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猜词释义的训练。
(1) 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生词
阅读文章时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和推理,便能轻而易举地猜出词义。如As soon as I shut my eyes ,the eyelids cover everything of the world.根据shut eyes不难推断出eyelids的词义(眼皮)
(3) 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
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词,而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新词。如These clothes are intended for the old.让学生明白划线部分是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如由tooth(牙齿)+paste(糊膏)不难猜出toothpaste的词义。教师只要适时地介绍些构词法知识并稍加点拨,或采用多个英语释义的方式进行训练,就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4) 根据定义、同位词来理解词义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时,其提示词一般有or,be called, that is, ie., is referred to, mean, stand for,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有时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破折号、括弧等形式出现。Metrorologists,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s,still have difficulty in predicting the weather.句中划线部分是对Metrorologists的解释和说明,意为“气象学家”。
(5) 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
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主要有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等,在句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如Jack was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句中的obese通过while与thin对比可知意思为“胖的”。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等猜测词义。
3. 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英语思考”(Thinking in English)的习惯和能力。如ABRAHAM LINCOLN一课中有这样两个问题:(1) Why di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eak out?(2) Why was Lincoln killed after the war ended? 这是两个深层次的理解思考题,学生要独立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让他们模仿、复述,进行独立的表达训练,这样就可实现知识的转换和迁移。
4. 阅读疑难的及时疏导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限制,很难,需教师及时疏导。影响阅读的主要疑难有: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一些生活常识、文体结构的分析、复杂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惯用语等等。阅读疑难的疏导很难列出具体的方法,它要求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总结和创新。
5. 综观全局,巧妙结课
写文章讲究设计 “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阅读课的结课应遵循“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和“梳理归纳、画龙点睛”的原则。英语阅读课的结尾可采用复述式、练习式、竞赛式、讨论式、表演式、发散式或首尾呼应式等等。如AT THE TAILOR’S SHOP一课,可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来结课:Do you think money is everything? If you had one million pound, what would you do?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