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探究

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探究

日期: 2019/7/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张昱璞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探究”(课题编号:JGJX2018D37)
  
   摘要: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很多行业已经步入了国际化、全球化的领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大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获得较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包容、异国、异族的文化,以至将视野拓宽到国际化的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还可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了解,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英语课程需要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也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进行了通识课程改革,不培养“工具人”而培养“完人”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并非单纯的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同时也是拓宽知识、了解认识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并拥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那么怎样将高校英语课程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从而真正的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当下高校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英语课程;高校外语课
  
   笔者从当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报告,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我国研究性大学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体现出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英语课程应当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安排课时,组织内容,实施评价?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和回答。
   一、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不仅在教育模式上有所不同,二者对“教育”本质上的理解也大不相同。通识教育更注重“育”而非“教”。通识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这多样化选择的自由性更高,选择性更广,是人文的教育,比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层次更高。社会之所以要立“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为榜样,因为这些人身上有独立思考和独特人格的高贵品质,这就是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反对像生产车间那样以一个模式,一样的思维,去教育家学。而是去开发,挖掘不同的存在不同的精神,对世界对事物不一样的认识。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上来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专业的,职业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高校学子,是高校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对自由,对人文的传承与思考。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个性化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公民,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是目光灼见,见识通达、精神博雅和情感丰富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它更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以给高校学子基本的有关人类的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通识教育是具有专业性的,非专业性的,功利性的,非功利性的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类的相关知识。不是单纯,直接为就业准备的,其涉及面较为广泛。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通识教育其实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好方法,体现博学与精专相结合的个性化素质教育。
   二、高校公共英语课程
   1、北京大学英语课程的大体安排
   下面以北京大学为例展开论述,在北京大学英语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此课程的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使其毕业后能利用此技术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同时拓广学生的见识,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世界,并具备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能力,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北京大学英语课程以“风机、分课程型”教学作为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的宗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
   高校公共英语课程中应该保证教学质量,英语教研室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集体备课、大胆创新、积极推动改革”的教育方针。不同级别的基础课程都应当安排主讲者,和组织教学的组长,每一学习都要举行不少于三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为了对教学质量更好的监督,教务主管应当不定期的进行入堂听课,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估,帮助其总结经验。达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的水平。
   2、当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高校虽然建立了分层式的课程目标体系,如:英语综合能力应用、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但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大学英语的而学习,让高校学子具有学习借鉴国外技术和文化知识精华,为今后的工作和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运用英语技能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等。这种用于职业发展重的课程目标的拟定实际上与通识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某种程度上是相违背的。凸显出了功利主义的观点。
   我国高校实行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其实是借鉴的苏联的模式,设立了基本的公共基础课,基础专业课,和专业课程,形成“三足鼎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就是高校中较多系别都需要学习的较为基础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为了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本专业的外国著作、书刊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其具备所需的听、译、说、写能力,在以英语为工具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广,更优质的专业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这样的目标大大的满足了工业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建设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确立了同时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人们思维额固化,社会主义本位以及功利性的价值观仍然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决策产生着一定的而影响。
   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改革模式,高校告知教育课程的设计和编制是:“中央集权”的形式。不是各个院、系的自主行为。所以,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自由完人”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只能“漂浮”在接到通知的各个院系教学规程中。更谈不上相关的任课老师在实践中的实行。从某一角度上讲这样的局限性与教育目标决策也是有关系的。教育目标的决策者并没有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的总目标中,将高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之目标来定位,致使他们仍然在听说读写的技能方面和综合应用上有着特别的执着,只为确保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上能够更好的运用这一语言工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根本不重视。
   教材的编写对该课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教材应当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的需要,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这群年轻人已经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和相应的社会阅历了,他们的生活仅仅局限于“课本”内的所以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并且语言的学习应当是通过比较自然、轻松、有趣的方式来展开的。愿意只通过教材来进行语言学习的人是非常少的。并且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宣教”也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英语教学应当使学生从不同的形式和渠道来锻炼自己的交流交际能力,通过大量真实的输出和输入来进行语言的操练,比如通过互联网、英语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以及结交外国友人等。
   三、通识教育人文学科的公共英语课程
   远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看出,通识教育视野下英语课程也属于人文学科,从“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创造能力及基础知识”、“利于从多维度理解名著经典作品的主要精髓、和文化以及作者情感”等方面来制定课程标准。此外大学英语还应当积极开设“通选课”其主旨是了解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使学生受到西方国家人文经典的熏陶和精神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人格志向、志趣和修养成为身心健康且富有“见识”的年轻人。比如:推荐学生阅读、赏析莎士比亚戏剧名篇,选用莎士比亚戏剧名篇原文作为课程内容,当中涉及到、悲、喜剧、历史剧、十四行诗,并给学生提供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莎士比亚的评论和介绍,使学生对西方经典的艺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其综合素质,还有传记人物的研究,比如深刻解读、凯撒、刘邦、拿破仑、项羽、秦始皇、卢梭、哥白尼等经典史书传记。同学什么讨论“自我意识、成长情结、身份变化等有关人类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原创机制下的领袖意识。另外,历史也启迪我们:若将语言只作为工具的学习,并不注重其人文素养,终究只是专业化的教育,并非通识教育。
   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课程的结构设置的是佛合理,将影响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纵向结构”排列形成了课程间的界限。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无形的隔墙。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一课程的安排方式,建立空间上的“横向结构”。使各类课程相互连接,有机渗透。
   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课堂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改进单一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摆脱,时间,地点甚至是教材的限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是有很多“教师”可以是不一样的话题,也可以有当下的“知识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语言。
   结束语
   当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英语教学大国,各高校学习英语总数已超过美国的人口,并且我国是走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需要传承自己瑰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英语的教育教学上应当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逐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就说明,我们国家只能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走特别的英语教学之路。国外成功的,先进的教学经验我们只能借鉴和参考,但不能过分的依赖,不能照搬照套。需要从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当下的社会发展考虑。分析我国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具体、特殊的内外情况,从而进行调整公共英语在各个高校中的目标决策,以及课程安排。国内著名教授提出:我国的英语教学需要严格的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方面”来理论办事。以此为基准点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许辉.浅析新媒体背景下我国英语教学的新发展——评《高校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新闻战线,2018(21):176.
   [2]孙诗瑶.应用型高校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0):175-176.
   [3]李红辉,李红平.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9):200-201.
   [4]李开封,高文华.高校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07):103-1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