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日期: 2019/6/2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一、社会需要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人们在了解自己时,通常会问“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却常常忘记“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学生找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就是想做什么必须具有相关能力,在职场上就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每个职业都是需要一定的和特殊的能力才能胜任的,如总经理要有协调管理能力,这在每个职业的任职资格中可以了解到的,这是任职的基本资格。
   职业素质是人的道德、态度、意志等层面的内在素质,还包括在职场上的工作思维、方式,职场规则、常识等,就是怎样做人、做事的能力。
   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处于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是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负责的表现。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人的能力就是职业能力,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只有对职业发展有影响的工作能力才可以成为职业能力。
   目前学生的状况是,职业能力不足,表现为专业不专;商业能力虚无,根本就不懂企业那一套;职业能力不高,还要加强做人做事的修炼。
   二、目前面临的不良观念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热度依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高职学校的学生是因为进不了普通中学而被迫到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对学习的自心信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所以在职业学校中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改观,但与普高相比也普遍较差,而且在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不十分清楚,重理论教学轻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有些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素质不高,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把造成职业教育的困难因素很大程度上推给了学生方面。职业教育困难主要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差”而造成,而是在于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思想观念上。转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教育对象、思考教学方法、端正教学理念。
   三、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几点想法
   职业教育就是要“眼睛向外”,真正做到就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这不仅不是“短视”,也不是所谓的“实用主义”,而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真正地办真正的职业教育。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求职、就业等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因而需要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能力培养”队伍,同时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入学就进行毕业生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初步建立目标;其次,进行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增强能力与素质锻炼;最后,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加强就业信息交流,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2、树立“为了实践而教学”的教学观念
   到底是“为了教学而实践”,还是“为了实践而教学”,这是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或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在教室里讲授,所讲的内容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实际操作理论化,课堂教学在教室的黑板上完成了所有的“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是针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要求和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而是针对课本上的一个理论或者一项练习而进行的,单纯地为了教学而实践,不考虑学生所学技能与毕业后工作的接轨,更不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严重地把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影响了教学效果。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功地实施了“双元制”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较好地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是一种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整个教学是针对企业的需要来展开的。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是教学的宗旨。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开设项目定位课程的方式来完成的,即就是一个行为导向的教和学的全面方案,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根据项目的需要来设置相应的理论知识点。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学科体系的限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方式进行整合,在内容的选取上结合职业资格证考核要求和企业需求,通过一个个训练项目串联理论与实践知识,通过项目的逐步实施完成学生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课堂搬到车间,要实现了时间上的一体化、场地上的一体化和人员上的一体化。
   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职业学校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弊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
   4、根据教学规律职业能力按不同阶段培养
   入学时进行 “认知实训”,通过走访实训基地,了解专业特征及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确立学习目标打下基础;进行完认知实训后,进行 “专业实训”,通过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同时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并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最后,通过就业实训,进行职业适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应该未出校门先上岗,经过具体的实践,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 的转变,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5、定期举行相关的职业能力比赛、专业讲座等
   举行专业性质的辩论会、知识大赛、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有许多学生以学习成绩取得六十分为标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这充分说明了有很多学生学一些科目是以考试或者取得学分为目的,平时不好好学习,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知识的积累,而是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在考试前几周或者头几天才去复习,而且记忆时间仅仅停留在考试期间,考试一结束就忘记了,这非常不利于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为了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采取定期举办丰富课余活动的专业竞赛,如辩论会、专业理论知识竞赛、技能操作比拼等。
   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为学生传授新工艺、新知识、新动态等信息。学生大多没有亲身进入企业中实践操作,在学校中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发展方向等比较模糊。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师傅、管理人员、高级技师、行业专家等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以上是我在这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或者说是一点建议。教书育人是一件大事。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适用人才永远是值得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讨论、研究的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