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职业教育实行分层次教学的认识

对职业教育实行分层次教学的认识

日期: 2007-7-24 8:59:28 浏览: 1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过去由于教育资源短缺而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现在均有机会进入职业教育学习,职业教育真正走向大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人都要进入到工作或劳动世界,人人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工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促进有效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对职业教育来讲,必然导致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许多职业学校和教师对之缺乏对策,反映学生难教,课难上;学生也缺乏学习信心,难以学有所得。这样,分层次教学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智力性差异和非智力性差异,它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比较快,并善于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而有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比较弱;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也是各有优劣长短,比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课的学习上始终达不到要求;再次,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比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这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学习倾向以至学习结果和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教育理论把它归到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大量科学实验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它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后来又发展到九种)类型组合,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组合,没有人更聪明,只有人在哪些方面更聪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多元智力理论不单单是承认人的智力具有差异,而且指出这种差异不是衡量学生智力优劣的依据,也不把智力分成智力性的和非智力性的,它认定学生的智力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势,这比传统学生差异观更进了一步。
基于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各类教育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首先是指教师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可变因素,采取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之不同的教学步骤、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里,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的是,因材施教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优劣,将之区别对待,而是对每个学生的优的方面和劣的方面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使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实际上,因材施教也体现在教育途径的分类上,它是指教育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可利用资源,为具有不同条件、兴趣特长和发展意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比如,职业教育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所需的实用人才,也是适应不同学生发展和成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上普通高中,许多学生上普通高中并不是一条最佳的选择,学习和发展上未必能成功,而职业教育却对他们很适合,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未来可获得比盲目上普通高中更大的成功,这样的事例已非常多。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的、能取得最佳发展的受教育途径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目标的具体体现。缺少职业教育的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不仅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最佳教育途径的选择需要,这也是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实行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等价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职业教育本身也不能进行单一人才规格的教育,也应该实行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在保证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优势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条件和发展意愿学生的需要,比如,学技能就业,学本事创业、打好扎实基础谋取将来发展和适应变化、升学等。在这个意义上实行的分层次教学不仅是贯彻了因材施教普适原则,而且将引起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那就是打破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的单一模式,实行职业教育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只停留在教育途径的分类上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够的,还要在某一类教育途径中在教学计划的实施方面予以体现,在职业教育中,更多的要运用于某一专业的教学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层次性安排。这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分层这一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原有成绩整体分班。根据学生原来成绩(或中考分数)整体分班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不完整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学生整体素质上存在差异,它不是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也与多元智力理论不符,这种形式对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积极意义,实施起来也较容易,但负面效应是明显的。对较低层次的班级,一方面对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他们产生被视作差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促进学生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学生的某些优势方面得不到重视,特长得不到发展,还有可能抹杀学生的特长;对较高层次的班级,容易使学生自以为是,飘飘然,产生优越感,学生的某些弱项依然得不到关注,这样仍然达不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差异是指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优势领域各不相同,整体分班与科学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
事实上,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职业学校学生差异性大并不能说明一些在文化基础水平、学习能力、习惯、方法方面存在欠缺的学生必然是各方面都差和不能成才,这一点似乎未被人们认识到,他们被习惯地称为“差生”。问题出在哪里?在于评价学生的标准上,目前评价学生是基于传统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二元智能)标准,外显形式就是考试分数,是能否考上大学。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也是依据传统智力结构,在这种不完整的评价标准之下,许多考不出高分的学生遭到淘汰,沦为失败者,而许多学生当初没有选择普通高中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更加适合他们的不同的学习途径有利于促使他们的职业生涯取得更大的成功,有的通过高等学校对他们单独的专业理论和多种技能考试,他们进入了高等教育,成为知识和能力结构比普通高中生源更具优势的大学生,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更强,许多学生考上硕士、博士,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只要通过合适的教育途径,学生的优势就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2、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原有成绩确定分层。在选择教学层次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不能由学校或教师简单地根据学生原来成绩(或中考分数)确定学生分在哪个层次。这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选择,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刺伤学生自尊,也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可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是应在学校充分了解、认识学生某些课程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并组织家长参与,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意见,最后由学生自主确定。这种选择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就能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还要允许学生再次选择,青少年学生可塑性较强,所以,要跟踪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要求的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在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后,不能要求其从一而终,应允许学生根据学习的情况和需求的变化,在合适的阶段重新作出选择。
3、不能简单地通过分层次降低整体要求。分层次教学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的措施,既然学生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弱一些,但可能在其他课程或动手能力上比较强,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要在某些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原来要求的课程上死死坚守,而是可以选择某一较低的教学层次,只满足于达到的较低的教学要求,但在别的课程或技能发展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如: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进一步的发展)选择较高教学层次或技能等级要求,使这些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实现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意愿的最佳发展的目标。于是,学生在某些方面降低了要求,但在特长方面发展得更好了,保证了整体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就象人的手的五指,各人都有一只手,但各个方面都是有长有短,各不一样。
三、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次教学的实行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室等)、教学管理、班级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必须认真研究实施策略,即对分层模式、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诸方面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对分层程度上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条件。
1、分层模式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以为,较为科学和现实的分层模式是课程分层次教学,即在课程教学要求上分成二至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特长和发展意愿,在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学习层次,这样,学生对某些课程可选择较低要求,但仍可在一些优势课程或技能项目选择原定的甚至较高的要求,从而真正摒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彻底解除差生心理压力,真正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开发学生特长,使学生成为自信的人并获得最佳发展。特别是一些学生在文化理论课方面已较难达到要求时,如他们在动手能力方面较为出色,则在技能训练方面提高要求,让他们向高技能型人才发展,总体上并不逊于他人,只是优势领域不同,这样的选择和发展更适合于他们自身实际,未来更能获得成功。
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摒弃差生概念、尊重学生选择、开发学生特长、实现人的发展的多样化,还对于改变职业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倾向,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具有根本意义。过去由于实施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不断的失败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把学习看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以至职业教育的形象。实际上,激发学习兴趣也应是一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只是发挥的程度上有区别,课程分层次教学让职业教育重新换回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感。
2、教学方法
实行课程分层次教学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分层次以后,对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班的学生,根据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实际。课程分层次不仅体现在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差异方面,而且在为达到这种差异性目标所采取的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方面更具有本质意义。只有认真研究不同层次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学生评价
课程分层次教学特别适合在学分制条件下进行,学分制的核心是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这包括对课程和课程层次的选择,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传统职业教育不顾学生学习条件、智力结构的差异,实行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过分强调人才的规格要求,把人当作工厂的产品设定生产规格,并欲竭力达到统一规格要求,力图培养众人一面、没有个性特长的工具人,这是违背人性的,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效益,各类学生都不能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实行课程分层次教学后,为学生选择课程层次,开发特长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有浓厚学习兴趣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和层次,包括技能项目。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就应改变传统的在统一要求下单一的课程考试分数的方法,采用课程学分和活动学分相结合的柔性学分结构,总学分达到规定要求。这里,课程学分只要求达到基本学分(一般为标准学分的60-80%),鼓励学生在优势课程取得较高学分(一般为标准学分的100-120%),在技能等级、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方面取得额外学分。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面,才能培养出既达到总体规格要求,又各具个性和特长的人才来,课程分层次教学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4、分层程度
应该承认,课程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的,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具体实际问题要妥善解决,主要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这就要求在多大的课程范围内分层和分多少个层次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要很好研究学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确定能较大程度上反映学生差异的几门课程作为分层次教学的切入课程(一般为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和记忆性较强的课程,如文化课的数学和英语),先在一至二门课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根据条件许可逐步扩大。分层层次可二个,部分差异性大的课程最多可是三个。
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挑战,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管理的繁杂程度,但它是职业教育应对学生差异,走出困惑,提高教育效益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结果,只要我们采取积极和可行的实施策略,也许,它真的让学校、教师从无所适从走向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从痛苦走向愉悦,走向成功。
(《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