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提高中等职校计算机编程语言课堂教学的效率

谈提高中等职校计算机编程语言课堂教学的效率

日期: 2007-7-15 13:22:54 浏览: 1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不好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现状,本文提出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改进的几个方面:课堂结构、教师的角色改变、综合性大作业以及教学语言的应用。

关键字:课堂结构、阶段性作业、角色改变、语言的通俗化

中等职校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课,是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抽象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课后不肯花时间,久而久之,导致听不懂,给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如对格式不理解、语句不会用、程序不会写,即使依葫芦画瓢写出来了,为什么这样,还是不知道。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不理解,渐渐地就失去了兴趣。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与学不能衔接起来。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讲授法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编程语言课不好上已经成了教师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与成材的源动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与课程的难易程度。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深浅度,让学生在实践课上积极参与,通过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优化课堂结构,科学安排时间,激发学习兴趣
在职业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优化课堂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课堂结构是指一堂课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时间分配和衔接方式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环节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重点是课堂教学结构。其中,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由教师支配的时间、师生互动的时间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组成。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
课堂结构一般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家庭作业。导入新课是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主要学什么,时间约为5分钟。新授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新课教学,时间约为30分钟。巩固练习是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时间约为5分钟。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和布置作业环节一起约需5分钟。当然,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课有着特殊的背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后没有主动复习的习惯。按照这样的课堂结构在职业学校上计算机编程语言课,前一节课的知识点还没有复习完,学生还是稀里糊涂,就接着上新课,前面还没搞明白,新知识又来了,久而久之,造成听不懂,直至厌学,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计算机编程语言课课堂结构的时间安排要有针对性:在导入新课环节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检查复习,时间约为10分钟。一是督促学生回忆,同时也是为了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在进行新课教学时,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授新课,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都可以。因为职校生的特殊性,教学时间不能长,约为20分钟。由于时间短,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切不可东拉西扯。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多,要浅显易懂。巩固练习时题目要尽可能的与例题相似,让学生在学程序上先模仿再创新。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要针对课堂新知识和学生掌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难度,最好自编题目,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扫除障碍。要重视课堂小结,表扬知识点掌握好的学生,对中差生要个别检查,鼓励他们。
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复习时间、减少新授时间是为了减少学生课后的复习量,降低课程的难度,知识点的讲解以能让大部分学生当堂消化为准。这符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因此,合理的课堂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才会转变为能力。对计算机编程语言,学生与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从课堂上的教学组织者转变为上机操作的指导者。作为教学组织者,负责知识点的传授,此时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参与少。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检验知识,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机操作是实现检验计算机编程语言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此时的教师是上机的辅导者,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上机操作课对学生来说是轻松的,若教师管理不当,会造成学生无所事事的局面。上机课是对理论课的应用和检验,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上机操作前教师要根据知识点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编程序或调试程序。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有一个上机课的得分,这样学生就有成就感。另外可以调动学得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检查。同时学生要完成有针对性的上机报告,进一步巩固上机成果。
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改变,就是教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现代教学方法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感受到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趣味,从一个侧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感受课程的实用性
面对枯燥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除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让学生充满信心,意识到本课程的实用性,因此,阶段性作业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阶段性作业方式,即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指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群学习结束后,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程序的编写。当然,这个习题一定要涵盖知识群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以通过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独立或协作完成程序编写。程序完成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评价所完成的任务并完善它。这样学生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群,又在每一个学习阶段能看到自己的实用性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科目,若教师在讲解时不将实用的特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编程语言时就会有“学得无用”的想法,而阶段性作业方式提供了传递的途径。教师在布置阶段性作业时,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将所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实际的问题中。如学完选择结构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出生时间得出所属的星座。这样,既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应用价值。
四、教师语言的通俗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常常会碰到专业名词。若教师不能对专业名词作通俗化的讲解,会加大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时一般有两道槛:语句的格式和程序的编写。教师在讲解语句的格式时若用指令的格式去讲解的话,学生仍会糊涂。在讲解时可以借用语文中的“祈使句”,没有主语,只有谓语和宾语,表示下命令的。语句格式中的命令代表动作,参数代表动作的对象,语句的意思就是命令计算机去做某事。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对语句格式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同时专业名词的生活化,也会使学生觉得有趣。算法时一定要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排序时,可以用学生排队来说明。就是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的队伍按照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排好,这就是算法。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对算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渐渐地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对程序的编写有一定的帮助。
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介。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将知识渗透到趣味性的东西当中,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知识遗忘后的沉淀,因此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记忆。学习计算机的人都有一个感受:任何编程语言都是相通的,只要你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其它的编程语言的学习则是不废力的。只有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产生兴趣,才能获得探索的满足感,才能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才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因此,在讲授计算机编程语言时,要让学生学会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卷上的高分。

参考文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