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日期: 2009-7-25 22:07:34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于心理压[1]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话题。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困扰着青年学生自身,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认为他们进错了门,在中学阶段他们都对未来抱有很高的理想,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缴费上学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2.学习上的困惑:由于高考的原因,许多学生已习惯了由老师领着走,学生围着老师转、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督促的中学学习生活。到了大专院校后,没有了升学率的压力,老师上课讲得很粗、很快,平时也没有人来督促等等,这些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学习上的困惑、焦虑、不安甚至是生活各方面的紊乱。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学习缺乏兴趣,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的夯实,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3.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于如何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是模糊的,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高年级男生的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困惑之中。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激情,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对于因而对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
   4.交友上的障碍:面对的是新同学、新老师、新舍友、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不善言辞和存在自卑心理,不知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去寻求新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自已的交友欲望,学会了孤独,习惯了独来独往,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怪异。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被误认为“次等高等教育”,而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无异于职中(高)生,在职业操守等方面其可塑性不及职中(高)生。社会评价体系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思想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对求知欲望强烈而辩别能力尚弱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2.学生心理因素。高职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其行为和情感常常处于复杂与矛盾之中,且大多存在“心理闭锁”的倾向,想与人交往又害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却又缺乏勇气与方法,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看问题主观、片面、偏激、敏感且多疑,经常有不由自主的破坏性冲动,事后又懊恼不已;部分学生有恋爱现象,但因心理不成熟,又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3.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有时学校的各项条件不尽人意。课外活动适合自己参加的很少等原因,也会使学生感到失落、空虚、无聊,乃至心理失调。而学生的家庭状况,教育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纠纷家庭等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亚情绪”之中。
   4.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受中学阶段基础不牢的影响,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出现一部分消极应对的群体,“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焦虑现象日益加重,学习的信心易发生动摇。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把他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课堂途径,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组织师生的心理互动情境,通过交流、对话、论辩、体验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心理调控的认知和心理品质的建构。
   2.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外部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因素是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除先入为主,重视入学教育和新环境的适应教育,让大学生首先对学校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外,还要加强师生关系和班集体良好氛围的形成,组织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经常下宿舍、下班级、开学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采取个别谈心、让学生在学会发现自己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的社团和课外活动,树立自信心。
   3.设立心理教育活动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咨询,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和专栏。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专用电话、建设网络聊天室,为学生提供松弛、宣泄、交流和了解心理知识的场所。
   4.举办相关的讲座、进行女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倾听、讨论、指导等策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
   5.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系统。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的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源动力,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进行过渡性地分解,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
   6.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基本形成,既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也能评价他人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和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用学习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来克服特困生的思想阻力,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保障心理行为健康地发展。
   7.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源于思想问题,治“流”先治“源”,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牢记的基本方针。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在高校里的重要作用,及时了解、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动向,积极采取对策予以疏通;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将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建设成一支强有力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注:本文发表于《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作者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党支部书记、讲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