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本研究使用心理健康测验,对2017级在校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本级学生97.07%心理健康呈现正常水平,2.93%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存在自责倾向的人最多,达22.72%;其次是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检出率分别是19.05%、18.85%、18.01%、17.48%。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学校2017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采用全样本调查法,对2017级全体1027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验。无效答卷72份,有效率为93%。955份测验问卷参与数据统计,其中男生859名,女生96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学校心理健康系统引进的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进行测试,分为全量表和8个分量表。以全量表为主,总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来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64分之间为正常(没有问题或只有较轻的问题);65分以上为异常,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分量表为辅,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方面来测验学生在特定心理问题方面的健康水平,每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视为该内容量表的心理问题的检出者,8分以下视为正常(没有问题或较轻问题)。
二、结果和分析
表1 全量表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统计
结果类型 正常(没有问题和只有较轻的问题) 异常(有较重的问题)
检出人数 927 28
所占比例 97.07% 2.93%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部955人中,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927人,占比97.07%;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异常者28人,占2.93%。
表2 各分量表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统计结果
分量表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检出数 145 172 56 217 180 182 167 94
比例 15.18% 18.01% 5.86% 22.72% 18.85% 19.05% 17.48% 9.84%
从表2来看,在955人中,145人学习焦虑,占比15.18%;172人对人焦虑,占比18.01%;56人检出孤独倾向,占比5.86%;217人存在自责倾向,占比22.72%;180人检出过敏倾向,占比18.85%;182人检出身体症状问题,占比19.05%;167人检出恐怖倾向,占比17.48%;94人检出冲动倾向,占比9.84%。
三、 结论和讨论
1、结论
本级学生97.07%总体心理健康呈现正常水平,2.93%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予以单独的指导。存在自责倾向的人最多,高达22.72%;其次是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检出率分别是19.05%、18.85%、18.01%、17.48%;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有15.18%;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都低于10%,分别是9.84%和5.86%。
2、讨论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本级学生有近3%的人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老师给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主要体现在自我要求方面,比如自责、身体状况、过敏等等,都是对自己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承受的过大压力所致;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方面问题相对较小,比如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和冲动、孤独倾向等检出率较低。所以,我们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压力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压力,疏导压力。
四、 建议
通过以上的测验、分析和讨论,我们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对整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此,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提出以下意见:
(一)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工作
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重视并真正行动起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全面发展。从领导到老师、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研究,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经验教育之外,还要根据本校本期学生的情况做出调整,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出台适合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和活动。[1]
3、师生共同学习,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改进,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更好地教育成果。
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上的正当需求教师应尽量满足,比如肯定的需求、自主的需求、参与的需求、轻松的需求等。给与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与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权力,塑造轻松和谐的集体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小戏效率自然也就高了。[2]
(二)家庭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也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家长要与学校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学校心理学教育的补充,学会更好的与学生相处,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很好地保持亲子关系,保持家庭氛围的良好。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更好的独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后,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要一味地看成绩看结果。帮助孩子更好的处理和舒缓压力,而不是一味地重压。
参考文献:
[1] 谢琴, 胡贵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管理智库[J]. 2013(19):16-24
[2] 骆伯巍, 高亚兵.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J]. 1999(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