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

日期: 2009-7-24 11:05:24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特色的具体体现。有必要通过对比国外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我国在教育投入、培训体制、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育体系;基地建设;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G712. 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34-0054-04
   收稿日期:2001-08-25
   在近几十年,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到了1300多所。全美享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在社区学院学习的。到1990年,美国共有二年制学院1408所,在校生486万人,分别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3535所)和学生总数(1305万人)的40%和37%。其他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国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现状
   (一)主要内容
   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它们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实践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比较典型的是以北美为主的CBE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包括“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现在德国提出了“关键能力”,明文规定高职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即包括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的能力。
   波恩斯坦(N.Bernstein,1967)提出了专家技能的训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21世纪展望: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文件,提出了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即不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由“发展驱动”,这实际上是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本位,突破了能力本位的局限。有的学者干脆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升学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CBE模式正在受到来自美国的挑战,托马斯•贝雷和唐纳•迈里特(Thomas Bailey& Donna Merritt,1997)认为,技能标准运动现在可能是减缓而不是加速了广泛的教育改革。作者在分析了22种技能标准指导计划以后发现,大多数标准与广泛的教育改革目标背道而驰。这不得不令我们对CBE模式和DACUM法产生怀疑,诚如作者所言,技能构成模式限于和服从于传统等级组织的工人的作用。工人的技能标准是由经理或主管来制定的,工人只能从事简单的具体的一系列个别任务,其能力的综合性受到制约。
   (三)教学方案
   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学方案的制定依据有二:一是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二是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比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也称之为整套培训计划)是由联邦政府委托各州、领地培训局(STATET RAING AUTHORTY)组织开发的。培训局根据ANTA出资招标办法,组织各行业专家,由工业顾问委员会、行业与TAFE学院共同参与制定出适合本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包。
   (四)教材建设
   CBE模式要求实行活页教材,即及时反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TAFE教材的特点就是实用配套,教材中有一些实例的练习,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所以,我们编写高职的教材要考虑实习和实用的特点,同时要运用教育新技术,要兼顾培训环境作用等。
   (五)方法、手段
   实训方法和手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一文中,把德国的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四种实训教学法。也就是说,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各种能力的习得,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在关键能力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实践的教学方法应当由“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美国的舍恩认为,前者不能解决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而后者通过“活动过程的省察”,达到对素材、情景的探究和升华。笔者认为,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六)师资队伍建设
   澳大利亚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兼职教师,如南悉尼学院全职教师644人,兼职教师1797人。即使TAFE学院的全职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行业。在TAFE学院职工选择政策中,招收全职教师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行业中工作2~5年,具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方面,外聘教师在所有教师中的比例很小。依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25682人,而编制外招聘教师数则为5777人,是专任教师总数的1.36%。此项数据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聘用外聘教师的总体状况。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明显高于普通高校,我们课题组所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平均为10.3%。我们应当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紧跟技术的变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校的经费和福利负担,降低办学成本。
   韩国的职业学校在聘请教师时,把实践经验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条件。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韩国的实习教师数量和水平都比较低,他们正在采取措施,改进这些方面的不足。
   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更为严格,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考试、证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到某一行业的师资条件则更为严格,如《农业实训师资条例》等。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职高专的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15%~25%,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达到30%以上。《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规定:现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20%。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我国高职高专的外聘教师的比例距离这个指标差距还很大。按照此规定,我们应加大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从企事业单位招聘一些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主管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七)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与资格证书
   评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国外的共同特点就是从法律和政策上都要求企业承担职业培训任务,大都建立了专门从事实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训练情况。在1995年,英国成立国家教育与就业部,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普通国家专业资格证书”(CNVQ)制度,架起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桥梁。
   二、国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一般说来,国外的实训基地经费来源比较多样,数额比较充足,国家设有掌管职业培训的机构,社会设有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内设雇员训练组织。
   (一)国外实训基地的经费来源
   政府的经费拨款、私营教育机构的资助。就TAFE教育而言,澳大利亚政府和各个州共同投资兴建,并进行管理的教育系统。五年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用于培训。此外行业协会每年向TAFE学院拨款25亿澳元,用于各种形式的培训。不难看出,TAFE教育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政府和行业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二)组织机构
   澳大利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1987-1992年,联邦政府先后成立“就业、教育和培训部”(DEEF),“国家就业、教育和培训董事会”(NBEEF)和“职业教育、就业和培训顾问委员会”,1992年成立了“国家培训署(ANTA)”,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领导与协凋。
   (三)校外实训基地
   1.公有、私有的培训部门。丹麦的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比较紧密,社会合伙人和地方当局的代表一道组成学校董事会,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及新课程的设立,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学徒。学生实行工学交替的制度,学生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训,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和理论课。日本的公有培训部门是由财团控制来培训企业主的,截至1991年,日本共有69所技能开发中心和权威雇用促进事业团设立。
   2.公共教育机构。日本政府在1986年设立了实施职业能力开发的公共教育机构——职业能力开发服务中心。日本大阪的公共职业训练机构设有七所公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学校,开设各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讲座。我国在教育部批准的44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就有一所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天津中德培训中心,说明我国在公共教育机构方面有了进展。
   3.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企业内的培训。据日本官方的调查,1985年共有83.9%的企业为其雇员提供了某种形式的训练。德国的“双元制”的一元就是企业参与培训。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职业教育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又是职业教育的归宿。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水平的实训设施是TAFE的学生训练的保证,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主要的特点是设施先进,品种比较齐全,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政府全额投资建设了许多实训基地,如汽车修理实训基地和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北悉尼学院酒店的硬件设施不亚于上海的五星级宾馆。而南悉尼学院的Wetherill Park分院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基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运输培训基地,40多名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20多个实训室,数千台汽车、汽车发动机、专用实验台,仅加工车间和柴油机燃油实验间就有200多万澳元的设备。他们资金和设备的来源主要是由企业直接赠送、合作、租借等形式获得的。
   三、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做到批判地吸收。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与培训联在一起的,通常意味是“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它侧重了培训的内容,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有学科和学术的成分。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以实践和理论并重为原则。就高职院校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言,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注意结合我国国情,借鉴与吸收国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经验,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
   德国的“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在过去的20年内,联邦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建立了588个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注入,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何况,由于德国经济面临困境,企业不堪重负,“双元制”受到质疑。在德国东部,尽管国家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扶持职业教育,但是,目前仅有30%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模式,德国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整,说明“双元制”本身也存在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政府的资助,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多渠道投资,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可能是发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培训体制上实行多元化
   公有私有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学生的培训。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学生的培训,新加坡、菲律宾公共教育机构、企事业内部训练和厂校合作,以及由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董事会等等都是可资借鉴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关系,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大有益处。
   (三)组建国家培训机构,建立一批公共培训基地
   为了强调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切实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建议成立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各级公共培训基地。公共培训基地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满足学生操作最新设备的愿望。比如建立“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就是如此。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若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吉林大学的高等技术学院教学基地——夏威夷大酒店、三峡集团等等。
   (四)成立隶属于学校的实验实训部,共同管理基础和公共实验,各系再保持各自的专业实验室,进行专项实验
   天津大学的实验体系就是如此。这样兼顾了公共实验的统一与协调,也考虑了各系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使用。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北京联合大学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建设实训基地的,他们成立了隶属于学校的实训中心。
   (五)教学指导思想围绕终身教育展开
   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操作训练,还应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有关“发展驱动”理论,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养成,注意专业的适应性,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需要,考虑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制约了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在就业方面,“专科生免谈”的人才高消费现状逼迫高职学生纷纷上本科深造。高等学校扩招又使得本来就步履艰难的高职学校的招生难雪上加霜,为了吸引学生,维持生存与发展,适应未来学生考本的需要,增加理论教学时数已经成为无奈之举。
   (六)更新培训思想,实行超前培训
   教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用国际标准培养学生,以适应加入WTO以后的变化,促进国际职业教育的合作。我国政府应当定期邀请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到华讲学,组织高职高专院校负责教学的领导听课,追赶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这类的课程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可以优先对15所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重点建设的50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试点,然后推广。
   (七)强化两种功能
   一是为学生深造的预备教育功能,加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的教学,增加这几门课的选修课比重;二是为学生就业作准备,强化实践教学,增大实践课程设计的力度。融入两种教育理念,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以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核心,尽可能多地采用反思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0,(4).
   〔2〕马早民.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145-147.
   〔3〕饶从满、梁忠义.当代日本职业训练〔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8.121.
   〔4〕Thomas Bailey and Donna Merritt.“Industry Skill Standards and Education Reform”.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ugust,1997.
   〔5〕牛征.国际市场经济国家顺应经济发展改革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6).
   〔6〕李建忠等.丹麦2000年职业教育改革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7〕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8.
   〔8〕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若干发展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6).
   (责任编辑 黄海涛)
   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