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中式住宅的古今取舍

谈中式住宅的古今取舍

日期: 2009-7-24 5:02:47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家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曾经是一条幽深的小巷、不大不小的院子、熟悉的街坊,大家天天碰面,有来有往,与人与自然和谐地生活,无忧无虑……笔者是六十年代来到成都的,感觉这是一个平静、悠闲、有智慧的温和地方,是一个泡茶馆、品小吃、听清音、唱川戏、走石板路的街檐的川西城市,趣味无穷,非常人性,其生活品位不亚于欧洲小镇。
   历史是一条纵轴,时代是一条横轴,纵横相交形成一个交点,若干纵、横相交则形成若干交点,编成一块布。我们将园林中式建筑、地域文化这条历史纵轴与时代要求的现代居住、现代生活、现代技术、休闲文化、交通及信息等这条时代横轴交织在一起,经过建筑创作及加工就形成了“芙蓉古城”的创作雏形,也就是纺织了这么一块布。这个雏形就是基于要将老成都及其它中式城市开发建设中无意中被销毁的美好资源拾回来经过加工,再加以利用。
   合院住宅与应用
   “芙蓉古城”地处四川成都温江区,原为一片农田,什么遗迹都没有,其建设用地为十小块20亩的条形地,两个一组共分为五组,每块为295米×45米,每两块间夹着35米租地,用地十分奇特。开发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看中了目前住宅开发中的空缺,经过比较,毅然决定采用中式四合院的形式以填补市场空缺。
   中外建筑史书记载,四合院建筑形式由来已久,多数为一家人、一族人所有,前店后宅,低层。在我国又有南方、北方之别。也有多民族地区的不同样式,平原与山地的样式。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得更美满,自然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的各种物质与精神条件,营造了不少精美作品,并一直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不少可以吸取、借鉴和发扬之处。
   目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已在1949年基础上几乎翻了两番,而土地资源是不可能增长的。居住建筑要想上有天、下有地,一家一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办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另辟路径:一是做一家一院;二是几家共同一院;三是做小户型少占用地。我们最初考虑的是面积50㎡~180㎡左右的中小户型,,标准取向主要是为大多数中老年人使用,尚能符合目前国家倡导的经济适用房面积标准。
   中式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手工工艺木作、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其工艺及造型十分精美,有的已近乎失传。总体而言,中式建筑采用木结构穿区形式小青瓦层面,大致相同,但南、北、东、西也各有不同。在我们这个地盘内各地块没有集合在一块,既可以全部采用四川民居式,也可以分别运用不同形式集合在一起。经过考查和筛选,决定运用五种居住四合院形式,并且由于我们率先并大批量地运用四合院,所以较多地体现各地中式建筑形体中的造型,形、神皆似。其中苏州园林及建筑是经过宋、明、清士大夫陶冶,建筑精美轻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粉墙黛瓦,卷棚屋顶起翘优美,性格高雅;四川民居通透自然,天人合一,潇洒自如,因地制宜,有阶梯形封火墙,木制美人靠性格柔顺,以及各种木雕垂花门,亲切宜人;云南民居地处西陲,民族特色浓厚,石木结合,山墙上有红色封山墙,石墙面加墙檐性格既刚又柔;唐风建筑屋面平缓,出挑较长,成都市北郊上世纪50年代留有“昭觉寺”,屋面简洁大方,用料大气,少用装饰,唐代建筑曾东渡日本,对日式建筑发展有深远影响。以上几类院落是我们将四合院用于商品住宅的雏形,由于标准不高,经过若干次调整,简化成为5户一小院20户一大院。随后在中轴线的后面地块原考虑建宾馆,现改为高标准住宅,设独院双拼式;联院及小宅院形式为一户一院并有停车场,小院门是在原数家人一个小院的基础上提高,面积自115㎡/户~320㎡/户,实墙较多,用较多的马头墙面,现代徽式建筑,外刚内柔。
   城市历史资源与建筑文化的应用
   如此多的中式建筑院落在总图中为何连接成一整体,这是建筑师应当考虑的事情,如果在中部设置一个商业中心,或者大会所,或者广场之类。尝试了但似乎都不能控制如此大量的中国建筑群体态式,都缺少神韵。
   生活在成都的老人、外来成都工作时间较长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天府广场,而天府广场上有皇城、明远楼和致公堂,现在虽然被拆除了,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永远不可磨灭。她是成都地域的中心,是人们心中的核心。如此厚重的城市历史题材,把她放到我们的四种中式院落之中心,必将大放异彩。因此设置一条约450的中轴线贯穿其中,并将皇城建筑群置于核心区。皇城内安排了社区各实用场所:青少年及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运动项目等。这样整个建筑群体就显得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了。
   为了配合这一处理,开发商补征一块用地,另外在轴线两侧觉得单调的情况下,在原成都天府广场两侧增设商店、清真寺、牛肉馆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也相当浓重,与罗马的广场内容差不多。所以在总平面中皇城前设一广场,广场周围可设各种雕像。而在轴线上及两侧安排了若干小店铺、小广场、小活动场地。入口处设门楼、石拱桥、牌坊,这样几乎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老成都再生的雏形,非常富有生活情趣,五种中式院落取得平衡。
   以上几个住宅区分几种中国居住建筑风格及造型,是以几种中式建筑的源头出发,结合现代居住及商品房开发市场要求进行的,规模大,短期见效,与我国旧城镇兴起与营造方式有所不同,生活节奏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被阻隔多年的中式民居几乎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上挽回来加以利用改造,看看能否找到出路,赶上历史的潮流。
   另一方面,一个旧城的肌理、脉络、形态在建设大潮中基本上完全消失了,旧城市的道路、界面,生活中被感知的各种情景也完全消逝了,那个时光、那种情怀、那种神韵已荡然无存。“芙蓉古城”也就是意欲将各种南方居住风格的不同区段用一种旧城市的轴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神经中枢,使几种多元化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新的城市外,形成另一种有地域文化的新城。
   中国园林在住宅区中的应用
   在“芙蓉古城”中我们用了大量的中式造园手法来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并保持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延续。本设计中环境部分相当大,为了不使住宅区内园林环境受到汽车干扰,将所有车道都设置在周围,并安排停车,用绿地相隔。由于建筑采用了不同地域风格,所以园林风格也基本上与建筑相对应。例如“苏州院”就用了苏州园林风格的亭、廊等,而在主轴线上则用了成都天府广场及金水桥营造成都特色。“唐风”则用了简约的、大气的唐代园林风格,“云南”则用了许多石材造园。除此之外,还在园林之外安排许多可供出租耕作的园艺、农作物用地及文体活动用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植物、亭廊、山石之间大量使用水景、小桥、小溪,重点部位设置较大水面。建成后树木生长起来了,水面流动了,花卉开花了,整个古城生气勃勃,一看见就使人心旷神怡。
   试验区及市场预测
   “芙蓉古城”这一个中式综合性大盘出现在本世纪初欧陆风盛行之时。2001年春节,利用大假期绘了一张总体鸟瞰图,让开发商能有整体形象感受,但对于开发、策划、规划理念、建筑及环境设计过程中,存在大量无法借鉴的实物,理论与实践、市场与生活,诸多矛盾无法把握。所以在开发之初,开发商用了一个约60亩地的小地块作了个实际样板区将四种建筑风格的院落,中式园林环境与中式建筑结合建造了个实物意境区展现给市民观看、使用,其间不少开发商也来踩盘,反复观摩取经,取得了良好的反映。这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自己的土地上留下了如此多的、灿烂的建筑文化,仍是无价之宝。
   “芙蓉古城”后新中式风与小城镇建设
   在“芙蓉古城”之后我们又针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客户要求作了武汉的“龙城山水”、成都的“紫云苑”(大宅门)、上海朱家角地区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以及成都另一较大楼盘“新少城”“芙蓉古城”后的延伸。
   针对不同标准,不同客户群体,我们将“新少城”用了较多的现代处理手法,并且从低层,逐渐走向多层,意欲填补中式居住建筑中的这个空白。
   对于小高层、高层的中式居住建筑以及另一类的联院住宅也进行了研究,我们想随着国内外住宅建设与开发愈来愈讲求高品格,建筑师应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免措手不及。
   以上所述,个人认为建筑师除了能了解应用现代的、外来的建筑创作理念之外,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资源仍然可以利用与创新。我国有2000~3000年文明建筑史,经过近万亿人次使用的中式建筑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芙蓉古城”是在本世纪初做的,之后又为“芙蓉古城”的连续开发作了后续准备,利用本民族的历史资源,结合开发商的实践经验积累,并加以延续,相信会有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事情既然已经做了,就应把它理顺,作为一种使命以驱使大家能将中式住宅做到承接上这段断了的线。在先学好历史遗产知识基础上把中式住宅做得更深、更宽。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同行,在现代建筑基础上往历史上靠,以期从不同层面上努力,殊途同归,达到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