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德育》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感受

《德育》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感受

日期: 2006-4-3 3:26:42 浏览: 15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甘肃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 周海英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的范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现阶段我校德育课使用的教材,正是围绕这些内容,根据技校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新的德育理念,来建构和提升德育对象的品德素养,以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德育课是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德育》教材为德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技工学校德育教师,我在《德育》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一、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技工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加速了就业环境的变化,技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体现在德育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双赢共生”为基本,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互利互惠,双赢共生,从勤俭节约到适度消费,从无私奉献到权利义务平等等观念的转变。这些新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将会带来系列行为准则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新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社会在变,客观事物也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尤其是高校招生一年比一年扩大,就读高中的人数也一年比一年升温,作为在社会用工制度改革的强烈冲击和教育体质的强烈碰撞等双重压力下,技工学校毕业生包分配工作的优势已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生源紧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在校生的思想和心灵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震荡、自卑、忧虑、困惑等不良心理因素时刻都在干扰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他们感到前途未卜,对自己丧失自信心,懈怠学习,放任思想,更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以此来虚度光阴,打发时间。因此,如何管好、导好、做好特殊历史时期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是技校德育工作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技校德育教师开展调研和探讨的课题。那么,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学生思想 现状 ,在德育教学中,教材是拿来“用”,还是单纯的教呢?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现用的德育课教材,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突出了能力培养,我们在使用教材这种教学资源时,作为德育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不同的专业,课时的分配,学生的不同品德素养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处理,可删减,可拓展,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总之,德育教材是指导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的学习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不要过于依赖、局限于教材,不敢逾教材半步,一定要考虑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视角,正确确立德育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 德育课进行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技校生健全的品德人格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等,但仅仅服从规范是一种道德他律,而接受社会规范则表现为一种自律。那么,如何使德育课理论性的教育内容、规范化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呢?我想,实践性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教材上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特别是针对当前技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德育课中采取单纯的“说理”、“讲解”等方式,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同时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引起德育教学的危机。现阶段技工学校学生,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加上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从思想状态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弱点:如世界观方面 ,胸无远志,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人生观方面,没有抱负,有自卑感;价值观方面,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奉献精神;学习方面,畏难、厌学情绪明显;劳动观方面,怕苦 、怕累 、怕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行为规范方面,缺乏自重、自省、自励的修养;择业观念方面,眼高手低,对工作有等、靠的依赖思想,不愿离开家门,嫌工作岗位艰苦,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如果德育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一味说教,大讲特讲书面理论,叫学生如何如何去做,德育效果是很难奏效的。要知道,德育不是“坐而论道”“闭门修养”,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因此,技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要求德育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实践性教学,使教育的方式生动活泼,接近学生,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自觉感受的机会。通过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知、体验,让学生去认识人生,接触不同行业,体悟人际交往,锻炼其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我根据《德育》教材每节内容教学完后所配的“探究与实践”、“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课题开展德育活动课,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利用身边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事例,发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化”、启迪,使学生明确:为人处世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德育老师和学生科共同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希望工程、自愿者行动、送温暖、扶残助残等,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学校优秀班级、组织纪律、文娱表演、体操表演、体育竞赛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另外,在学生赴矿实习结束后,我都要举行题为“我的实习感想”为主题的思想交流活动,在畅谈中,同学们的感悟颇多,经过几个月的实地锻炼和工人师傅的朝夕相处,他们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积极、健康的情感,增强了意志力,形成了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原先不愿意当技术工人,轻视体力劳动,怕脏怕累的想法有了改变,并立志一定要练好操作技能,做一名技术娴熟的合格人才。德育老师借助实习这项活动,将品德教育贯穿其中,使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在实践中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在技校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运用环境来熏陶,通过活动来“晓理”,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出发,让他们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以培养技校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和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等独立健康的人格。
三、了解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德育》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面对技工学生思想、心理出现的新问题,德育老师要及时发现,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正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技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自由时间支配多一些,有些同学便经常出入网吧,玩网络游戏,有的上网成瘾,几天不归校。我们知道,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学生在浏览这些不健康的网站时,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就给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家长、学生乃至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作为德育教师,对网络道德的思考和研究,更责无旁贷。再如,技校学生临近毕业时,心理情绪变化比较大,这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反应,他们彷徨、焦虑、期待,此时,德育教师一定要做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工作,在理论教学时,不忘模拟训练和实践指导,象“模拟面试和应聘”,通过对职位的竞聘,增强同学们的市场就业意识和竞争就业意识,另外,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以进行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培养道德情感,并有助于缓解就业前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择业的自信心。总之,德育课的教学实践,必须要充分了解德育对象的心理世界,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思想形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动向和心态状况。同时,在新教材的 使用上,要善于开发,研究,挖掘,因材用“法”,在社会变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把德育专家德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CAI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
技工学校是培养劳动型技工人才的基地,要使技校毕业生成为各大产业建设的主力军,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首先应该做好塑造在校学生的灵魂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支柱,让他们成为具有稳定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高素养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以优良的品德,强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拼搏于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