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特色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特色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06-3-26 18:09:31 浏览: 16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王炳华 李春江

摘要: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凸现不够。为此应从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考核、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特色、思索
众所周知,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但长期以来,其职业教育属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高职变成了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或中职的扩展型,这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尤为突出,如会计专业。本文拟以会计专业为例来探讨一下职业教育的特色问题。
一、 高职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
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么认为高职生是高考落榜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谈不上什么素质和能力,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简单劳动者,所以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高职业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直接造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最终造成培养规格很难达到。
2、盲目设置专业
90年代以来,高职会计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性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其特色远未体现出来,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沿袭过去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如设置财务会计、电算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盲目学习大学的专业设置,如设置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这种盲目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很难就业,既使就业也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课程设计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设置滞后,把所有的课程分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分,内容重叠,如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既开设商品流通企事业会计,又开设财务会计,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同时开设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学生学习内容繁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4、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这突出表现在采用传统物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把传播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师讲个不休,学生写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5、考试考核形式单一
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不能真正测试学生的能力,只能测试学生对所授知识的记忆程度。
6、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这既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又与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有关。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无论是当初留校的还是后来大学分配来的教师都缺乏企业的会计实践锻炼,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再次,会计实训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社会实践基地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从而造成学生实训只能在教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这样封闭的训练方式势必造成实训业务与会计实践业务脱节,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
二、 力争使高职会计专业办出特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不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不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高职的传统专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各方面:
1、 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由此可见,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它不仅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不同,侧重不同,而且与中职不同,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此相适应,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会计师。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部经理,而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是会计员。
2、 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教育是按学科设置专业,而高职教育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为此在合理设置专业之前必须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分析,同时高职的专业设置应体现下述三原则: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以及广泛适应的原则。例一个地区超市、商场需大量会计而设置柜组经营与核算专业,若一个地区外资企业比较多,则开设国际会计专业。
3、 建立以应用性为核心的模块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要以素质和能力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例如,可以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因为企业资金管理从管理过程划分,包括筹资过程的管理、投资过程的管理、资金耗费过程的管理、收益的实现与分配过程的管理四大环节。对四大环节的直接管理由是财务管理课程的任务,而对这四大环节的间接管理是财务会计课程的任务。成本会计主要是对资金耗费过程的管理,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组织、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这样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在资金耗费环节的交叉,加上这三门课同时对资金过程的管理,所以三门课可以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至于管理会计,由于和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内容交叉,可以不再开设。
4、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尤其强化学生的会计仿真实习。考试方法也要进行改革,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加强会计的实践性教学
为了体现高职会计的应用性特点,要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力争使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到企业锻炼,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最后要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此要选择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作为院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教师,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
6、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为此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
高职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一个高职专业的生命力也是由该专业是否有特色决定,而只有遵循以上几方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高职会计专业办出特色,培养市场经济所需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兴述 . 2003 . 浅谈大学会计教学观念的转变 . 会计之友 . 4
2、 迟 荣 . 2003 .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 会计之友 . 2
3、 雷正光 . 2003 . 走近德国“双元制” . 齐鲁晚报 . 7.24
作者简介:
王炳华,(1967-),男,山东潍坊人,高级讲师,长期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
李春江,(1965-),男,山东潍坊人,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实践与研究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青年路2798号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原山东省潍坊贸易学校)会计系
邮编:2610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