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日期: 2007-4-17 15:28:57 浏览: 13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 德育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成就和矛盾并存,这不仅给成人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了影响。这种新形势就对目前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的现状,我们通过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总之,为了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 德育; 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班主任;青少年学生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培养,因为德育培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人类最早的教育现象之一。“从广义上讲,德育培养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在当今社会,我们一般认为,德育培养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①。德育培养一般是由学校承担,其中班级又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因此,德育培养工作又必须落实到班级工作上,也只有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德育培养工作,才能使德育培养工作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中专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坚定的政治信念,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遵守基础的文明规范,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便成为中专德育的重要内容,班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有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就目前我国中学班级德育培养工作,尤其是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工作进行以下研究、讨论和总结。因此,我谨以此文浅论一下“中专班级德育的培养”。

一、班级德育培养和中专班级德育培养

顾名思义,所谓班级德育培养,即以班级为单位,由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国家德育纲领规定,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
依据国家规定,中学德育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具有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共产主义者。
因此,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结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大纲》规定了中专德育总体目标,即: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工作必须据此开展工作。班级德育培养,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是工作的直接实施和执行者,他必须根据德育纲领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和建设班集体,做好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当前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工作的状况到底如何呢?下面我们将给予分析。

二、我国现阶段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的状况

伴随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实对班级德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中专阶段德育培养工作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是可以看得到的。但是,面对新形势,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工作中也普遍存在些许问题。
(一)从班主任教师方面来看
1.班主任教师德育培养工作理论基础薄弱
学校德育培养工作必须落实到班级德育中,班主任就成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中专班主任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德育理论水平总体上还是不能完全达到实际要求。在相关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班主任的德育培养理论水平评价不高。学生认为老师不能真正体会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班主任从没有参加过相关德育培养理论知识培训,而且绝大多数班主任教师在参加工作以后所阅读的德育理论专著非常有限,甚至没有阅读。他们所熟悉和已经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大多是大学期间所学的内容或是参加工作以后由老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基本知识。
2.班主任教师德育培养工作决策能力不够
班级德育培养的决策者、执行者的角色同时集于班主任一身。因此班级德育培养的工作效果好坏直接与班主任的组织决策和执行能力有关。在当前学校中,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德育培养工作的时候,大多都能做到经常化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但是相对地在如何使德育活动化、生活化、情景化等方面就不能令人满意了。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和组织德育培养工作时往往方法简单倾向严重。例如,在相关调查中,调查者发现,某些班主任教师在设计规划班级德育培养活动时,缺乏学生主体意识,往往独断专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本应属于他们主导组织的自我教育活动中,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在活动规划好以后,班主任老师多采用了简单的灌输方式和放任自流式,不是强行输入就是任由学生自由理解发挥(有点漫无边际的感觉,犹似西部“信天游”),从而使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另外,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大多仍然采用批评教育为主的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感情沟通。而且,多数班主任教师也忽视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的原则。还有,聊天谈心的方法,仍然为大多数班主任教师所使用。虽然说,采用谈话法进行德育,针对性比较强,但是不能推而广之,举一反三,对其他同学不适用,缺乏借鉴意义。
3.班主任教师德育培养工作的观念和能力不高
援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培养工作中的计划性不强,教师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而且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脱离了学生实际,因此,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的满意度不高。例如,班主任中多数仍然抱有“教师本位”的思想,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布置行事。再者,有些班主任教师开展德育培养工作只是“跟风”“随大流”,看到其他地区学校的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之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自己想尝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犯了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错误,直接搬用别人的形式和方法,而不考虑本班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取得理想效果,反而弄的学生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失去对德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给今后的德育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制造了麻烦和障碍。
综合前面所述内容,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中还存在着班主任教师德育培养工作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存在班主任教师工作决策能力不高的问题,存在班主任教师德育培养工作观念和能力不高的问题,有待我们给以解决。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中学生面前摆放的有“圣果”也有“毒蘑菇”。这在他们还没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受到毒素的侵害和麻痹。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文化、思想的存在和影响,也使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走入歧途而不自知。形势不容乐观,情形复杂多变,这个时候高中生的思想状况到底如何呢?
1.在对当前的政治状况的态度方面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中学生大多数都较为关心政治,有着较强的国家意识和较高的民族尊严,具有炽烈的爱国热情,并且,这种国家意识、民族尊严感和爱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烈。在这一阶段,广大学生关心国家事务,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尽快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昌盛。但是他们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不可低估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支持和认可国家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却产生了歧见。他们有着更为实际的想法,就是不管实行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只要能够使国家富强,人民群众富裕,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可以。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的意识形态的防卫松懈了,在对社会主义和党的认识上出现了困惑。这些可以获知是由于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主义出现的暂时性困难引发的,学生在这里采取了偏执的态度,没有全面的看问题,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外,也有少部分学生不关心政治,而是,只想着继续升学、找个好工作等问题,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这是少数,不过也不能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在对待人生价值的问题方面
当代中专生在对待人生的价值取向方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务实的。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有自己的理想,在学校内外也是较为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活动,承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出现了思想与行动不一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问题上:
(1)学生集体观念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读书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实际思想,而很少学生保有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的观念。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高。在班级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担任班干部,不参加班级会议,团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会,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前途。大部分学生在对待“大公无私”上,持有难以接受的态度。他们主张和认为在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追求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强调贡献和索取并重。这些事实说明了当代中学生中出现了强调个人价值的倾向。
(2)学生的劳动观念较为薄弱。根据相关报道指出,中学生认为较为理想的职业多为私营企业老板、外资企业高级经理、政府工作人员、外交工作者和大学教师。而农民和普通产业工人等劳动强度较大而回报较少的职业不为大家关注。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农民、工人的鄙视。与此相对当代中学生中攀比之风有所抬头,追求行乐,攀比吃穿住用,而全然不顾及家庭条件,不考虑父母的辛劳。再者,当前益盛的艺考和大众传媒中的“超级**”现象,生活中青少年日甚一日的偶像崇拜、追星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代中学生不热爱劳动,缺乏劳动意识的现象。
(3) 学生行为处世思想和方法不成熟。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主要有: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参加植树活动,参加美化环境活动,在社区义务帮助孤寡老人等。遵守纪律,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也是其优良品质。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学生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注意观察同学朋友的喜怒哀乐,不关心同学的事务。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会布置自己的小天地,不能自我独立完成家务。正如,专家指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节,道德权益与道德责任脱节,是当前高中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又更为突出的表现为大多数高中学生能明辨道德是非,但是并不要求付诸自我实践,他们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准则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在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方面
相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富有生活情趣,在对待学习、生活、前途方面保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在学习和活动中,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意志品质发展方面,大多数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活动和娱乐的关系,面对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有信心克服之。在情感发展方面,对同学、亲友、老师表现出深沉而宽容的良好心态,对待父母体贴、谅解,对待感情问题,态度端正认真,敢于直面自己的感情。与之相对,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少年的心志尚未发育完善,他们在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的同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会手足无措,当解决不了时也容易消沉低落。他们追求自立,不希望他人尤其是成人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务,可是又在各个方面对家庭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可是往往估计不到实际的困难,缺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的意志。正如专家指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反映了当前中专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自立独立意识与自立自理能力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以及自我控制的欲望和实际自我控制能力缺失的矛盾。
另外,在这一项目里,我们还要谈到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青少年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当前中学生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是不够的甚至是根本就没有的。因此,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家庭途径是不畅通的;而在学校中课程表上设立的生理卫生教育课也常常是不能够正常顺利的开展,教师即使在讲课中也常常将生殖器生理结构和生殖这一章节略过,不予讲解。由此,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学校途径也变得不畅通起来。可谓是,家庭、学校、社会“谈性色变”!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性知识缺少科学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人的未来生活的质量以及心理成长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缺少了这一部分知识就会导致个人人格的缺失。青少年学生处于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的时期,尤其是高中学生,生理上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这一个时期是培养他们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性知识和性道德的了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目前和将来的人格发展和健全程度,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和正确的性道德的树立,就将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苦恼。然而,正如你我所知,家庭和学校并没有给予他们适时和充分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他们怎么办呢?只有通过非正式的“地下渠道”获得相关知识了,而且,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大多是不健康、不文明的,这就给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当代中学生中,同学或是同辈群体之间口头相传是了解性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通过阅读不健康的黄色书籍或是观看不健康的黄色录像或光碟。再次就是电脑网络媒体。目前广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掌握电脑知识,掌握高端技术和知识,大多为孩子配备了电脑,但是他们自身对于电脑网络知识却是知之甚少,加上对于孩子的监管不利,为孩子把电脑网络作为观赏色{学}情电影的工具创造了便利,这些不健康的影视、图片以及文字信息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尤其是近几年来,青少年中出现的性躁动现象,由于他们本身所掌握的性知识和性道德的缺失,导致了许多少女堕胎,未婚先孕甚至未婚先育事件的发生。另外,由于受到不健康的黄色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这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重大影响!因此,性教育,刻不容缓!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所述,我国中专阶段班级德育培养成绩与问题并存,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求得解决方案。

三、对当前我国中专阶段班级德育培养工作状况的思考分析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较为清楚的掌握了当前我国中专班级德育培养的情况,明了了优缺点。下面我们就存在的问题做一下思考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对我国当前中专德育培养工作状况的问题分析
人格塑造是德育的基本功能。中国古代的教育尤其讲求涵养德性。其全部教育内容可以归纳为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而所谓的学问往往也是指做人的学问,与人格的塑造密切相关。这无论在传统的儒家,还是道家、佛家,都是如此。儒家讲求教育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的人格为基点,达到“齐、治、平”的境界。儒家培养的理想人格无非是“圣人”、“君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人格的至善成为个体的最高和最基本的需要,为追求人格的至善不惜牺牲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莫不如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也非常注重人格的培养。它所讲求的淳朴真诚、居下的道德品质,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锲而不舍的处事风格,客观冷静的辨证态度,莫不属于理想的人格追求。佛家讲求出世,但最高尚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为普度众生而心甘情愿忍受一切苦难,立誓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天堂的不懈追求,比起儒家、道家有过者而无不及。这种理想人格的达成,均是涵养德性的结果,在古人看来,道德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完善人格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校德育也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一则,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传统道德体系的失范。二则,科技迅猛发展使人对道德与科学关系的认识两极分化。三则,多维信息的传播使得文化环境良莠不齐。四则,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学校培养具有民族和国际合作精神的人。五则,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使得当代青少年幼稚与早熟并存。青少年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认识结果呈现多样化。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学校德育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在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传统要求的道德化与现实取向的功利化相对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效果上,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大于学校要求;在德育目标、内容上脱离实际而且无序;在德育方法上,单纯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意及自身的实践活动。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因素分析,可以有如下几条:
1.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奋发向上、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得以激发,自立自强的人格得以树立。高中学生耳濡目染,其竞争意识和自立意识增强。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的事业也遇到困难,使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困惑和误区。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一部分同学被击倒了,一部分教师也成了名利的俘虏!
2.学校因素。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中专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分数,优秀率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班主任在各种考评的压力下,没有积极地去抓德育,而是一心扑在应付各种量化检查中。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采用简单的谈话方法,甚至有时候把心理问题看作了德育问题,把品德问题看作了政治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其真实想法,师生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深入沟通与交流。教师观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简单化,给德育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教师忽视了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环境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现阶段,我国家庭中,出现了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和过分宠爱现象并存,严格训教与缺乏交流并存,对子女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甚至相反的情况。致使,当代中学生中,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冷静的处理,容易走极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
(二)针对问题而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德育培养过程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统一性、渗透性、长期性的特点。德育培养应该遵循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适当的德育培养方法也是必要和有益的。我们知道德育培养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目前主要的德育培养方法有指导式方法、参与式方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不难看出,要想搞好德育教育培养,就必须遵循德育培养原则,选择合适的德育培养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高中班级德育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讨论和思考,认为可以采取尝试以下思路,即:首先,建设与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德育模式。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德育培养必须走出单一模式,走向多样化。多样的教育培养目标,多样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模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其次,学校要引导学生建立主导价值观念。历史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危及社会健康秩序,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大危险,来自社会缺少一种真正能统摄人心的主导价值观;再次,在活动和交往中养成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和道德活动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1.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校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德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成绩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德育处、团委、班主任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不能孤军奋战。再次,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培养工作理念的更新教育,加强起德育培养观念,提高其德育培养工作决策能力,使其树立德育培养第一的观念。同时,政治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工作方法和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多的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完成自我教育。综合这几个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改变以往思维模式,与受教育者共同研究德育问题。由于社会的变化,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他们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问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不能仅仅依赖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该和学生一道学习,尝试解决。在新道德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班主任要通与学生一道探索德育的新途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学生,不能把一般的心理问题上升到德育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协调任课教师的关系,征得大家的配合,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调动各种因素实施德育。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背景。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进行着最早的塑造。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同样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独具一格的家庭教育功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社会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组建家教讲师团,开展社区家教工作,同时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宣传,促使家长们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改进家庭教育技术。再者,充分运用大众媒体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开办家教电视讲座,创办家庭教育刊物,传播家庭教育经验,树立典型,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同时,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设立家长热线电话,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培训的普及。父母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多与孩子交流,多加关心其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同时应该注意尊重孩子,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激发其自身求发展的愿望。父母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作孩子的楷模。
3.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把教育当着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做,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把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使教育尽早、尽快、平稳地到达人们期望的目的。社会在整个的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对德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影响会促进德育的正方向发展,否则将会给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削弱德育效果甚至是磨灭德育效果。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校外集体活动有它很大的优越性:一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青春活力和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并能够感受到课堂中感受不到的新信息。二是实践性强。在课外、校外集体活动个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动手,能获得较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知与行相互促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建立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网络能改变学校德育的封闭状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家长理事会,对学校办学思想,德育内容、方法、过程等予以鉴定、督促、批评建议等,这些活动被证明是有益于学校德育的开展。因此,针对我国当前高中德育培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加强与所在社区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德育、智育场所及其它设施,以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德育整体效应,增强德育实效性,使学生在时间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知识在内化之前永远只能是独立于外的知识,而当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升华为学生自身的信念的时候,我们的德育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这就是我们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我所用的真正目的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导论.李剑萍,魏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
[2]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周晚年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刘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毛泽东思想概论.田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版
[6]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田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第1版
[7]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等编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8]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初月第1版
[9]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10]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4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