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大学校园文化透视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从大学校园文化透视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日期: 2006-4-18 18:25:43 浏览: 35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廊坊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综合全国各类高校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大学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和可能的力量。笔者仅立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透视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校园文化、财产型犯罪、伤害型犯罪、素质型心理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其作用在于它把社会的观念、原则、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一般都在17—23岁之间,正值青春期,在生理发育,身体耐力等方面都进入了人生的成熟和高峰时期,智力发展达到或接近“顶点”时期,如此英姿勃发的精英群体近些年来却出现了越来越让人痛心的事实:综合全国各类高校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人们痛心之余不禁在问:我们的大学怎么了?笔者仅立足于目前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
自1999年开始,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大规模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比2001年又增加97.1%。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且高智能犯罪比率较高。从犯罪手段上看,由于大学生大多能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犯罪之中,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超性和隐蔽性。有利用自己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盗取他人网上帐号和密码牟利的,有为逃避侦查,在作案过程中采取反侦查措施的等等。而且犯罪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高校,近几年来自重点大学、名牌高校的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多。
二、从目前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分析大学生犯罪成因
1、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而其驱动力则是逐利思想。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
反职业道德,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就是合理的、积极的。但市场经济中的逐利思想
一旦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就不能不对校园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消极的作用。
80年代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
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进入90年代后,随
着市场经济的提出,大学校园里极端功利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迅速抬头。
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有相当群体的大学生好逸恶劳、缺乏精神支柱和正确的奋斗目
标,从而容易诱发犯罪。
2、大学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素质型心理文化缺失
目前的大学教育在管理机制、教育方式上还存在着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大学
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一些个性化的人才在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无法得到承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阐述教育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
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判断能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较深较前沿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建立在平等、科学和民主基础上的道德理念。
而现实是大部分高校的心理课、法律课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方式多是些枯燥的理论说教,缺乏感性事例和深层剖析。至于心理咨询机构更是近乎没有,或有名无实,学生真正了解和信赖的不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教育方式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高校来讲,任重而道远。
3、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大学学生管理相当薄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合并、民办大学、职业学院等各色大学的出现,大学学生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给予了学生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正值青春期的学生需要关心,需要指引,需要管教,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现行大学的扩招使得相当多的学校住宿条件一下子难以满足。2005年国家明确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这样势必又会造成高校学生管理上升的漏洞。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而大学相应的管理,监督的配套制度又跟不上。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纵观各大学附近生意兴隆的网吧就可见一般,不良文化正吞噬着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生活目标的核心是他的价值观,选定生活目标与价值观的取向是分不开的。在校大学生始终处于校园文化的氛围中,不少校园文化形式因其倾注了对生活目标及人生价值的探求,而吸引了众多的学生。这有助于学生选定正确的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可塑性强,受环境影响大,高校应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自信,自爱,互爱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袭。对学生应分不同层次来进行教育,不要把目光瞄准后进生,对优等生同样不能忽视。另外,各高校应争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如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等,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而且高校应将法制教育贯穿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全面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2、尽快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援救机制,加强素质型心理文化建设。
素质型心理文化是指能够影响校园文化主体心理素质的特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际
间的心理活动,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完整的心理素质测试系统等。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该如何分析,如何面对?怎样让学生拥有更为弹性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怎样更宽容地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各种人生挫折,是各类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心理咨询走进课堂。要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整。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人格障碍,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系列案件看,这一点犹为重要。
3、针对大学教育体制,高校应尽快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针对自身管理上的漏洞,尽快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大学校园内,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无人过问,没有做到防微杜渐。高校应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马{学}加{海}爵事件后,云南大学开始实行“学生安全零报告”制度。对学生宿舍的学生住宿
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所有情况都要向班主任,学院,校本部汇报。如果有学生非正常走失,宿管科、班主任,及相关的教职工当日内就必须追出下落。这些制度若能在其他高校推广,对大学生犯罪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有效预防和抵制大学生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和可能的力量,笔者仅就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与功效肤浅地阐述了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恳请广大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2、潘懋元〈〈市场经济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抉择〉〉引自〈〈求是〉〉1993年第10期
3、康树华、赵同玲〈〈犯罪热点透视〉〉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年9月
4、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作者简历:第一作者:魏锁焕 女 廊坊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法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第二作者:张金良 男 廊坊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