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迁移、评析——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三个关键点
步入教育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逐步体现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大单元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式。所谓“大单元教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增强其丰富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更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研究工作,让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制造鲜活动力。为了有效落实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从“整合、迁移、评析”这三个方面出发,抓住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点位,助力大单元教学系统落实。
一、注重多元整合,建立大单元内容框架
从内容层面出发,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分析研究,教师可以得知“大单元教学属于一种系统性教学方式,其内容结构丰富多元,并且遵循一定逻辑。”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大单元内容地多元化整合”,为学生构建起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框架,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丰富内容的前提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刻性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一)课文整合,丰富阅读内容
课文乃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六年时间里,学生需要阅读大量课文,对这些课文产生深刻认知。在大单元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丰富性,教师应当注重“课文内容整理”的教学工作,为学生导入丰富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为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将同类型课文整合为一,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大单元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守株待兔》时,这篇课文主要为学生讲述了一个成语寓言故事,故事当中,一位宋人在无意中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便做出了愚蠢的行为,每天蹲守在树桩边上,受到了众人嘲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展开大单元教学,教师就应当将“成语寓言故事”作为本次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进行课文整理。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为学生整理了之前所学习的一些成语寓言故事课文,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具体的课文内容如下:
①《坐井观天》:对应着成语“井底之蛙”,主要讲述了一只青蛙,没有听从他人的建议,离开自己所生活的井,反而质疑他人,主要用来讽刺“眼光狭隘,不肯听信他人的人”,能够向人传递深刻的思想道理。
②《揠苗助长》:具体讲述了一个农夫为了让自己的庄稼生长得更快,将庄稼从地上拔出一部分,庄稼看上去长高了,但很快便枯萎死去了。这个故事主要讽刺“做人不能够只看事物表面,忽略了其可能会引发的后果”。
③《亡羊补牢》: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人丢失了一只羊,他没有马上修补羊圈上存在的漏洞,对其不闻不问,直到第二次又丢失了一只羊之后,他才开始修补羊圈。”主要寓意为“做人应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马上更正,不能够对自己的错误置若罔闻”。
教师所导入的这些课文内容都属于“成语寓言故事”,与本身的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都蕴含着较为深刻的“讽刺意蕴”,能够令学生产生深刻思考,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哲理,符合大单元课文整合的标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各种主题课文,教师要做好归纳和整理的工作,为学生系统归整单元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大单元学习。
(二)模块整合,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本身由多个模块所组成,每一个模块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学生某方面语文素养的发展。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为了系统落实“整合”这一关键点,教师也应当从模块的角度出发,展开单元内容整理分析,为学生系统归整各个模块的知识,构建出相应的单元体系,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这篇课文也属于寓言故事,为学生介绍了“一个裁缝和一个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当中两人的行为滑稽且可笑,能够令人产生愉悦感,并且向人传递深刻的思想哲理。本篇课文所在的单元当中,出现了许多“蕴含着想象元素的课文”,这些课文的趣味性极强,能够令学生产生思想启发,给学生带来阅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整合各个模块,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大单元,并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际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整理了相应的单元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文部分,也就是教师让学生品读课文内容,对其进行理解,能够了解整个故事经过,对其中的内容产生一定认知,锻炼自身的阅读素养。第二个模块为“口语交际”模块,本单元口语交际内容为“趣味故事会”,需要学生讲述有趣的故事,结合这一口语交际,教师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一个寓言故事”,能够说明这个故事的主要经过,展现出自身的交流能力。第三个模块为“写作模块”,本单元的作文主题为“这样想象真有趣”,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创想出一个有趣故事,释放出个人的头脑空间。这三个模块设计具备很强的合理性,其思路清晰,主要涉及到了“阅读、表达和创造”这三个环节,能够逐步深化学生的寓言故事阅读,并且展现出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得到持续提升,展现出了大单元教学“系统性、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由此也说明,在大单元教学当中,模块整合十分重要,能够影响学生的单元学习质量。教师必须做好模块整合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理清单元当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学生构建出一条清晰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稳步展开学习探究工作,取得优异的单元学习成果。
(三)跨界整合,强调综合认知
新课标强调了“跨学科学习”这一任务群,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的界线,为学生导入跨学科内容,组织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在大单元视角下,为了系统落实“多元整合”的教学工作,建立起大单元内容框架,教师应当积极展开“跨界整合”的教学研究,为学生梳理单元知识体系,让学生接触更多全新的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长期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时,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需要学生简单了解这种发明的基本信息,掌握中所蕴含的各种知识。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教师要想系统展开大单元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部分知识的整合,而且还应当着眼课外知识,为学生整理一些课外内容,便于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实际教学当中,教师结合“跨学科学习”这一任务群,为学生整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外知识,供学生展开学习探究:
第一方面为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造纸术本身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具备很高的历史地位,能够展现出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产生常识和文化层面认知。在大单元教学当中,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为学生系统整理了四大发明的其他三种发明,包括“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历史,产生良好的认知。
第二方面为科学学科的一些知识,造纸术本身属于一种科学产品,其中必然包含了一些科学知识,在大单元教学当中,教师为学生简单列举了“四大发明”当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火药的化学反应、地球磁场”等,这些知识都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顺利完成大单元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当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各门学科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十分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品质。教师应当积极展开相关教学研究工作,为学生构建起优质的大单元体系,让学生系统接触各方面知识,形成必要的综合性认知。
二、强调迁移过程,抓住大单元核心环节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第二个关键点在于“迁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迁移应用能力,能够有效迁移大单元知识、方法、思想,引领学生展开综合学习。为了有效体现出大单元教学的这一要点,教师应当注重迁移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展开学习与实践。
(一)迁移学习方法,增强自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一些课文的学习方法类似,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课文的学习方法,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之前课文学习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迁移,能够形成相应的阅读路线,提升自身的阅读品质,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陶罐和铁罐》时,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当中“陶罐和铁罐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故事最后,脆弱的陶罐存活了下来,坚硬的铁罐却消失不见。”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系统性整理了《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三篇课文,为学生构建起了大单元框架。三篇课文都属于寓言故事,有着类似的学习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指导。结合课文内容,教师着重引领学生进行了方法迁移的学习尝试。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抓住寓言故事的中心,也就是“思想哲理”,寓言故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可以从生活出发,联想类似的案例,从而体会寓言故事的思想哲理。在使用了这种方式之后,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比如,学生代入“好看的花瓶和实用的花瓶”这一生活案例,进行了《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并且深刻解读出了其中的含义,了解了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主题的课文往往存在着不同的阅读方法,了解掌握这些阅读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助力学生学习进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方法教学,让学生迁移课文学习方法,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个人成长。
(二)迁移思维技巧,提升学习深度
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新课标也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出了一个核心素养维度,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基础、形成必要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迁移思维技巧,展开一些思维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课文学习深度,满足大单元学习的目标要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课《陶罐与铁罐》时,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已经系统性为学生列举了一些寓言故事类型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大单元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寓言故事”阅读的方法。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提取出更多文学信息,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迁移。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方面思维迁移:
一是迁移逻辑思维,也就是让学生有逻辑地展开故事阅读,寓言故事必然包含了“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要素,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梳理要素,提升学生阅读的逻辑性、有序性。
二是迁移质疑思维,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够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比如,在阅读《陶罐与铁罐》时,学生需要懂得质疑“为什么铁罐会消失?”同理,在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时,学生同样要保持这种思维品质。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便着力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层面的教学引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思维方法,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作用,促进大单元教学的效果体现。
三、展开系统评析,助力大单元优化升级
一次优质的大单元学习需要建立在“系统评析”的基础上,唯有做好评价分析工作,才能够展现出大单元教学真实价值。教师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大单元教学进行评价分析,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优化,促进大单元教学升级。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课《陶罐与铁罐》时,之前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展开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的迁移,让学生完成了单元学习过程,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为了助力大单元升级,教师对学生展开了多角度评价:
第一方面,教师评价学生的大单元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设计练习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检验学生“认知、赏析、理解”等各方面阅读成果。第二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分析学生所使用的方法,查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特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分析学生是否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整一次大单元学习,并且保持学习热情。
这些方面的评价都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对学生影响重大。教师应当积极落实相应的教学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平均指导,使大单元教学得以持续优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大单元教学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方面帮助。教师应当注重“整合、迁移、评析”这三个教学关键,建立完善的大单元教学体系,让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建立优良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