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模式研究——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模式研究——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日期: 2009-1-11 4:30:5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学信 张文旭

【摘要】现代教学离不开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网络资源。本文论述了网络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开发思想和开发重点,并重点介绍了网络化课程资源《计算机基础》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辅导性学习;整合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在网络教育应用方面已经实现了多种网络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活动通过网络的物理空间联接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从理论上讲,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我们不仅可以创设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使网络成为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将网络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环境,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和补充——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

学海网

  一、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

  1.涵义

  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习辅导、计算机助教学(CAI)、网络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科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同时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方便的人际交互环境和工具,力求突破课堂环境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受到的限制,针对不同个体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自由的课外学习活动,并引入互动讨论、分组协作机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

  基本模式是:教师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方法和基本技能;然后教师以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为起点,设计组织网上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在课外搜寻、整理和掌握更多的相关材料,以此拓展学习内容,并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获得比课堂上所学知识更深层次、更广视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网上探究的问题及收获还可以在课内集中交流。通过搜集、整理、丰富网站的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探究活动,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和学习三者的整合,即整合课堂教学和网上探究,实施拓展学习。对同一主题的讨论与探索,将不止于课堂的45分钟,可以扩展到好几天,或者更久;学生也将不受制于即时的反应与思考,可以通过浏览、查阅不同的资料、尝试具体的实验,进行思考、分析与综合,并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发挥互联网虚拟教室的学习效果。

  2.构成要素

  课堂教学活动和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是实与虚两种不同的活动空间,网外和网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是以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为基础进行的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或合作学习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课外学习方式。教师由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控制地位转变为学生中的一员,角色也转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咨询者、设计者、调解者,教师掌握的不仅仅是辅导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进程和协作情况的规划。由此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和辅导策略是构成网络环境下课外辅导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网络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探究、自主和协作学习活动、项目管理离不开网络平台支撑,这是网络辅导、学习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网络平台的功能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一系列的辅助学习工具,如笔记本、学习记录、工作平台等;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使处于时空分离的师生、生生交流与协作容易实现,如公告栏、BBS、聊天室等;便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如自动记分评价系统;以及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如学生信息跟踪系统。

  学习资源——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高效地学习。除了信息资源外,人力资源也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里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指可能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如同学、老师等一切使学生感兴趣的人[2]。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专家,他们都有可能给予帮助。

  辅导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展,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学习内容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辅导策略的建构必须依据问题的性质、情境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辅导介入可以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例如,教师的介入应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消息来源,不必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素材,只需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所需信息的方法。

  3.模式探讨

  如何使课堂基础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之间建立较为平滑的过渡,着重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由主题研究活动决定的共同的基础性目标,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智慧,主要表现在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情感体验与协作合作几个方面。我们确立了如图1所示的学习模式: 在进入主题研究之前,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基础编写网上测试题目,根据阅卷测量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激励、提示和导向;检测的同时,对学生的主动性、态度、学习进展等进行调查,并给出描述、提醒和建议。对于基础性知识不能掌握、能力不能完全达到的学生,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提示与导向,通过网上的回授调节加以补充。如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去阅读网络课程资源或对不懂的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或是对共同的疑难展开讨论,让同学将自己的看法做出回应,这样的互动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中主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日常课堂教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网络环境下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日常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导紧密配合、共同解决。依据课堂交流或网上成果的发布,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或分工协作中的活动情况,通过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的评价对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改进意见,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4.特点与功能

  由于该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它具有网络教学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教师对信息的垄断,改变信息的单向传递,真正实现双向交流;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效果,做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由于这种模式又是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基础,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因此又有着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一些特点:

  ① 共享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回授调节。通过保存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等,可以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次的教学机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醒、指导帮其“过关”;在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教材教学完毕之后,利用网络辅导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结果的总结、归纳,理清脉络,实现教材内容阶段性的平稳过渡。

 

学海网
 ② 有助于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形成课堂教学新形式,进行教学改革。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是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当某一教学内容或全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可以利用网络的反馈技术,通过学生的交互活动情况、活动效果或练习、测试题的形式来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改进课堂教学。

  ③ 网络辅导、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时间、内容的统一性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调整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课内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增加学生的课堂自由活动时间。

  二、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辅导性学习的有机体

  网站建设是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将封闭性课堂教学与开放性的网络辅导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做到教与学并重,优势互补,既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课堂教学和网络环境下课外学习相互配合,使二者之间有效衔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要把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能力和学科领域的相关目标要求、教师的辅导策略结合起来考虑,这其中既有网络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学生方面的因素。

  1.建立一个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应当具备以下形式:

  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建立的专题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既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聊天室、BBS论坛等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提供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与表达能力。

  建立起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

  建立成果发布、评价系统,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展示。使同伴之间能够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功喜悦。

  网站建设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也要考虑到教师的辅导,可以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技术相结合。

  2.作为网站学习内容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利用网络来组织和指导这种建立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上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外学习活动,包括:

  (1)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编制能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网络互动教材,使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和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2) 如何组织学生形成学习群体来进行合作学习。

  (3) 如何评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表现。

  (4)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完成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进度。

  (5)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将课堂中有待厘清的概念或尚未解决的问题,组织上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6) 如何利用学习网站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3.对于学生来说要具有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能力和素养: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能够应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和搜集的学习、善于收藏和交流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络文化和道德。由此在网络辅导学习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站阅读网络课程资源,在网站上通过交流平台向老师、同学或专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并且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不至于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漫游;当网络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时,面对数十个、数百个主题,数千个帖子,能够准确地判断对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真知灼见,不至于面临多个节点时找不到出路。

  同时由于网络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约束或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表现出来,造成网络信息过载,很多无用的垃圾信息充斥着网站,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控制与引导情感因素,对于学生习得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基本能力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若在此基础上展开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辅导性课外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主题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5(3)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肖从华.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学习型网站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惟存教育实验室. https://www.being.org.cn

学海网

返回顶部